(2篇)有关于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讨心得体会发言
VIP专免
2024-05-16
999+
17.09KB
2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有关于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精神研讨心得体会发言
(2篇)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
研讨发言材料范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xx 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部长指示,下面,我结合 xx
工作实际,谈谈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
同志们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
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本,二者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
但是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遇,正
是国家蒙
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
危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使困顿中的中国人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走向现代化
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
融通。在宇宙观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中华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天道为准则,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天道与人道为一体,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在天下观上,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解放
为目标,中华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至大无外、至公
无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
会观上,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矛盾观点来认识和化解各种
社会矛盾,中华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社会交往中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多样性中
寻求统一。在道德观上,马克思主义要求不断提高人的思
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中华文化倡导“人心和善”的理念,弘扬
仁爱精神,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养浩然之气,做一个对
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激发互相成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
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
有机
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
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譬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激
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
强调“劳工神圣”,工农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
的革命理论唤起了传统的变易思想,“天地革而四时成”,鼓
舞着中国人民排除万难把革命进行到底;马克思主义的共
产主义学说激发了国人对大同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前仆后
继为崇高理想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升华
了中国古代世界观和辩证思维,《实践论》《矛盾论》应
运而生,指导中国革命在把握规律中摆脱困境、走向胜利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
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
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
化是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底色。党的十八
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中华文明的
主体性、中国实践的主体性,大力建设引领时代进步、支
撑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经过新时代十年的理论
创新、实践创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
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
者互相激发互相成就。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
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消
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
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
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就是因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至今,那些一味的模仿者、
盲目的追随者注定没有前途。中华文化是常新的,本身包
含着许多现代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理论的科
学指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离不开中华文化的
深厚滋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
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
文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中国”
和“中华”,不仅是一个地理指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
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立不住、站不稳、行不远;失去文
化主体性的民族,常常湮没于历史烟云。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以“中国”为主体展开
的伟大实践,离开“中国”这个“本”,什么都干不了、成不了。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
摘要:
展开>>
收起<<
有关于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讨心得体会发言(2篇)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范文(1)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xx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部长指示,下面,我结合xx工作实际,谈谈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