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
VIP专免
2024-05-14
999+
22.75KB
2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
启示录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
浙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
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
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
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
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
指引前路。
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
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
任干的“钉钉子”精神。
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
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
创新是灵魂,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
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
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
要以坚守为内涵。
去年 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
这是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
方案”。从 2003 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
“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
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
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
泉,成功的奥秘。
从“单重奏”到“大合唱”
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
而得名,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
拳整治,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
沿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
济。
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
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网红村”,引来众
多游客,还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
丽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
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
抓了 16 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
大代价:水脏了、山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
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
2002 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 118 天里,
他跑了11 个市、25 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饭
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
副主任、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
一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
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
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
有4000 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
差。
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
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
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
拖把都嫌脏。
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
庄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
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
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
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 年6月
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
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 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
1000 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
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
“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
慨万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
搞卫生呢!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
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
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
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
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
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
仅有地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
“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
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
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
浙江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
程,水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
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
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
的要求,跟进配套。
“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
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
体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
州市达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
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
共有1.5 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
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
程”。
从“环境佳”到“生活便”
“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
旅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
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 800 人的小村庄,去年接
待游客超过40 万。而在 15 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
还有点不好意思。2003 年4月24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
近平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 多公里的“搓板路”,又
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 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
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
里差。生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
家门口。房子大,环境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
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生服务站也能看,方便得很。
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
它放到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
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
的均等化。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 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 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 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