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探索(高校)
VIP专免
2024-05-08
999+
18.78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地—企合作”问题及
对策探索(高校)
《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大力
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
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
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
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
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人
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近
年来,xx 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
方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产
教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三方共赢。
一、“校—地—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对 xx 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创业
与经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xx 市及下属县政府机构、地方
企业各发放问卷 xxx 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xxx 份,问卷有
效回收率为 xx%),以及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明确了 xx 职
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校—地—企”合作的主
要举措和存在的问题。
(一)“校—地—企”合作的主要举措
学校、政府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
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xx
职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在“校—地—企”合作办学中,
按照地方政府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
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目标定位,结合该专业教学特点、专业
特色和实训条件等,通过校企双方多层次协商,从企业岗
位需求实际出发,精准锁定人才培养能力标准,共同论证
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修订。
课程设置突出服务地方特色,以 xx 地方经济发展所需
人才为导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岗位
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行业调研,掌握最新职业能力要求
及发展变化;通过企业调研,在大量企业岗位(群)调研
的基础上,归纳遴选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岗位的典型
工作任务,进而通过分析核心职业能力设置本专业课程。
故而,本专业按照“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典型职业
能力”→“对应支撑课程”的思路构建适应地方、行业发展和
满足企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职业教
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是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着力构建一支既能传授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指导专业
实践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必要条件,也是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要素。目前,该
专业在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
是加强在职教师培养培训。通过“双百计划”(百名教师下企
业,百名企业工程师、高管进校园)推动教师到企业顶岗
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大力
从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引进、聘任高素质专业人员和高管
三是大力聘请兼职教师。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
从合作单位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兼
教,开展教学、专业研讨、技术交流和科研开发,如该专
业聘请了企业一线的高管或企业家作为外聘教师,与我校
专任教师共同负责《创业项目策划》《企业管理》等课程
教学。四是全面推行“以证代练”。通过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
的认定标准,鼓励教师获评非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等。通
过以上措施,该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已超过xx%,基
本能够满足教学,特别是生产实践需要。
(二)“校—地—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通过“校—地—企”紧密合作,该专业完善了人才培
养方案,提高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率,引进了一批校外专
家团队,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校地企三方在合
作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从政府方面而言,其主要问题是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在教育发展理念上转变不够彻底。长
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主导参与“校—地—企”合作认识不够到
位,认为“校—地—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自发的一种市场合
作行为,地方政府在“校—地—企”合作中主要发挥中介与纽
带作用。此外,地方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校—地—企”合作是
地方获取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致地方政府管理层对“校—地
—企”合作介入不够深入。另外,通过“校—地—企”合作能
够取得的经济效益偏少,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才能获取更
多回报,这也影响政府对“校—地—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校—地—企”合作中信息渠道不对称,也
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及时发布“校—地—企”合
作工作信息,是确保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与畅通的有效
保障,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及时获取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
政策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以专业知识研究来采取针对
性技术与手段,促进地方政府从学校获取更有价值的技术
与知识。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
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三者之间难以在技术供给与人才
需求上达成共识,导致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难以
有效转化成地方发展需求,阻碍了三者之间的
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校—地—企”合作的宣传
力度偏小,导致社会大众对“校—地—企”合作的优势及成果
了解不够到位,不利于“校—地—企”合作的稳定发展。
从学校方面而言,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
足地方需求。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校
—地—企”合作的应有之义,但是很多专业在“校—地—企”
合作中未能充分将本地产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的需求
与学校的特色优势结合起来,导致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盲目追求高端。在选择
合作企业时,以发达地区的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要合
作对象,而这些合作对象与本地区经济联系不甚紧密,当
地的产业又无法有效吸纳培养的学生。二是专业契合度不
高。专业发展无法全面赶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本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三是引导产业规
范化不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标准化,但是大
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地—企”合作仍然局限于校企双方之间,
没有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高度系统谋划,导致产业引领不
动专业,专业也无法促进产业。
从企业方面而言,企业对待“校—地—企”合作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地—企合作”问题及对策探索(高校) 《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近年来,xx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三方共赢。 ...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