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7.17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
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省大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新中心提升四川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各项重大
决策部署逐步落实。根据省人大常委会 2022 年监督计划,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科技厅专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调研
了解我省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创新主体
培育、县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及推进情况,查找
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
告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基本情况
(一)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创十条”落地有力有效。建立了科技厅牵头,省委组
织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细
化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制定 113 条工作举措,出台配
套文件 26 个,以“清单制+责任制”推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其中,在建设创新平台方面,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
办法等 7个配套文件;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出台企业基础
研究投入认定和后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等 8个配套文件;在聚
集创新人才方面,出台“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前
置改革和实施办法等 11 个配套文件。各市(州)党委、
政府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结合各地特点出台创新支持政策
如,德阳率先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宜宾科创十条年均
新增补助资金 4000 万元,遂宁支持首批领军型创新团队,
南充首次发放创新券等,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
加快集聚创新人才。科技厅等 5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
“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部署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
力量、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和创新团队、造就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等重点任务。省科学
技术奖设立“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首批奖励 5
名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台《四川省自然科
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有真
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可不受学历、资
历限制破格申报职称。2022 年新增安排博士后专项资金
9940 万元,总量达到 1.06 亿元,是 2021 年资金总量的 15
倍;新增安排“天府英才”工程专项资金 2.66 亿元,支持创新
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造内生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
属改革,开展“先确权后转化”“先中试熟化再转化”、非资产
化管理试点等先行先试改革,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4
家国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7 项,新创办
企业 182 家,带动企业投资近 111.89 亿元。扎实推进科技
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成都高新区、四川大学、成飞集
团等 40 余家单位从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评价、破解成果评价
“四唯”
问题、种业科技成果评价等9个方面开展试点,加快探
索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四川经验。同时,启动科技体制改
革三年攻坚,部署实验室体系化运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坚
等12 个方面攻坚任务。
(二)高质量推进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天府实验室建设全面推开。作为国家实验室“后备队”打
造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 2021 年挂牌成立,
2022 年面向全球“揭岗挂帅”176 个岗位,已聚集科研骨干
330 余人实体化运行;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基
础设施加紧建设,年内将正式挂牌。支持天府实验室建设
的政策在抓紧完善,积极创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在已建和在建 7个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已有电磁驱动裂
变聚变混合堆(Z箍缩)、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
置等 3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落地,正加速形成先进核能、天
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学、航空风洞等五大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集群。成都超算中心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
供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撑,构建“五集群一中心”的重大创新平
台布局。
多线打造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发改、经信等部
门对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先后布局建设碳中和、稀
土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等 6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
个产业创新中心和 13 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有 3个中心分别
获批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
中心。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 10 亿
余元,成都研发基地预计年底全面建成,国家精准医学产
业创新中心初期总投资 10.52 亿元。
(三)持续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
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和瓶颈技术问题。2022 年,
我省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
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频域宣布式单光子源,实现我国量子互
联网研究“从0到1”的重大突破;研制交付全国产化大型涡
扇航空发动机反推装置,进入挂机验证阶段;自主研制首
架交付型C919 机头和全状态新构型AG600 机头,实现民机
机头“四川造”; 选 育 出 “ 优 迪899” (玉 米 ) 、 “ 川 康优
6308”(水稻)等 6个重大苗头品种。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科技厅启动重大科技成
果转化“聚源兴川”行动,2022 年起每年投入 1亿元支持中央
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累计
引进180 余个项目,总投资超1200 亿元,入驻企业 90 多家。
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已建成市州分中心 12 个、
行业分中心 10 家。积极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和省
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 83 家。
积极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
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和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
等3支省级基金累计投资项目 162 个,投资金额35.63
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00 余项。开展“天府科创
贷”试点工作,向735 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 1028 笔,累计放
贷36.6 亿元。推进 14 家科技专营机构建设,实施科技信贷、
科技保险等服务,推出“创业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成长贷”
等40 多款特色科技金融产品,扶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和成果
转化。
全力推动科技园区提质增效。科技厅组织实施高新区
“双提双升”计划,制定实施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支持跨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
集聚发展水平,8个国家高新区在2021 年度国家高新区评
价中排位全面提升。19 个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主导产业,
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持续提档升级争创国家
高新区。2022 年,高新区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成
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长
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
持续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引导。科技厅启动实施企业研
发投入后补助,2021 年落实企业补助 2302.3 万元,撬动企
业研发增量 15.1 亿元;市州补助 2375 万元,有效调动各市
州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2022 年进一步降低了
企业研发后补助门槛。积极落实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2021 年规模以上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 73.5 亿
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 38.6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
和45%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调研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四川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逐步落实。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2年监督计划,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科技厅专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调研了解我省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创新主体培育、县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及推进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科技创...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