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村人口现状及生育意愿问题研究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1.33KB
2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对农村人口现状及生育意愿问题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中人口
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已经显现为全局性、长
期性、战略性的议题。该问题时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进程。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
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但 2022 年我国
农村仍旧有 4.91 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34.8%,其意义不
容忽视。我国人口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其中农村人口
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具体而言,农村人口总量持续
减少,由 2000 年的 8.08 亿人降至 2022 年的 4.91 亿人,减
少约 39.2%。②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如
“空心化”“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因人口迁移引发的人户
分离、空巢现象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这些挑战共同反
映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复杂现状。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
养育、教育成本”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积极应对人口挑战
提出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从生育议题着手,对破解
我
国农村人口问题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农村地区受计划生
育政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双重影响,其生育意愿和生育水
平长期高于城市。但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
这一趋势的显著转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
2020 年,中国农村地区 0岁至 4岁幼儿数量占全国同年龄
段幼儿比例已低于农村全年龄人口占全国比。①不仅农村
生育水平大幅下降,全国生育率同样面临整体低迷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总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仅为 1.3。②根据“低生育率陷阱”理论,一旦总和生育率低
于1.5,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非常困难。③因此,对我国
而言,制定有效政策提升生育水平,破除生育意愿和生育
数量所面临的障碍,变得尤为紧迫。而缘于过去生育率相
对较高、人口基数大的属性,农村地区自然成为提高全国
生育水平的关键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致力于解答如下问题:第一,我国农
村当前的人口态势和生育状况如何?其中存在哪些主要问
题和冲突?第二,农村生育意愿的转变有何特征?第三,
农村育龄人口如何认识我国的鼓励生育政策?为此,本文
将深入分析2000 年至 2020 年期间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抽样
调查数据以及 xx 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生育配套支撑政策调
查数据,④回答上述问题,并为我国农村人口发展、乡村
振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国农村人口状况
(一)中国农村人口总量分析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呈现逐渐下滑的
态势。2020 年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为 5.1 亿人,相较于
2000 年减少了约 2.7 亿人,降幅达35%。在这 20 年间,农
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从 63.1%下降至 36.2%,降幅
约为 27 个百分点(见表 1)。
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在不同省份和地区明显不同。例如,在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的西藏、xx、甘肃和贵州等地,农村人口比重
依然较高。比较而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xx、xx 和广
东等地区,农村人口的占比则明显偏低。从农村人口减少
的速率来看,⑤xx、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的农村人口减
少更快。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城市
化进程相对缓慢。
我国农村人口的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不同世代人口
数量的变化值得关注。表2中2000 年、2010 年、2020 年各
世代农村人口的数量及变化,揭示出我国农村人口在自然
变化和机械变化两个层面的演变特征。较早世代的人口数
量变化更多地来自人口的自然变化。例如,2010 年的“30
后”农村人口相比于 2000 年减少了 36.2%,2020 年的“40 后”
农村人口相比于 2010 年减少了 29.4%,其主要原因在于人
口自然死亡。对“80 后”“90 后”和“00
后”而言,人口数量的显著下降更多地受到人口机械变化的
驱动,其中以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为主导。特别是在
2000 年至 2010 年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被视为提高生活
水平的主要途径,这成为“80 后”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的重要原
因。在随后的2010 年至 2020 年间,“80 后”“90 后”和“00 后”
农村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快。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我国农村
人口总体数量的快速减少。
(二)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人口数量的显著减少,我国人口结构也呈现显著
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特征,青壮年劳
动力大幅减少。表3显示,2000 年至 2020 年间,60 岁及以
上的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占比从 11.0%提升至23.8%。与此
同时,20 岁至 44 岁劳动力的占比逐渐减少,从 39.8%下降
至27.6%。
第二,农村地区正在经历“少子化”,童龄人口逐渐减少。在
过去的二十年里,农村 0岁至 9岁的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14.1%减少到了 12.3%,并且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第三,农村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从
2000 年开始,男性人口在农村中的数量持续超过女性,到
了2020 年,性别比甚至上升到了 107.9,特别是农村人口中
15 岁—19 岁、20 岁—24 岁、25 岁—29
岁几个年龄段的性别比分别为 126.3、123.2 和120.9,显著
高于平均水平,并远高于 2000 年和 2010 年同期水平。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正同时遭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
压力,并伴随着性别比例的失衡,给农村地区带来了诸多
挑战:首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下降意味着可能出
现劳动力短缺,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
在农业发展中,劳动力“老龄化”可能使生产效率降低,同时
老年农户的自发性土地流转意愿较弱,①这可能进一步加
剧农村土地撂荒的问题。其次,农村的养老和社会福利负
担加重。随着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农村老年人接受的家庭
照护可能减少,从而给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更大压力
此外,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衡直接引致了农村适龄人口
的婚配难题。
二、中国农村生育状况
以上对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农村
当前在人口生育方面遭遇的重大挑战。本文进一步针对中
国农村的生育问题进行解析。生育问题也是影响人口结构
变迁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农村人口生育情况
表4为我国农村人口婚育相关指标,基于这些指标可以有如
下发现:
我国的农村新生人口始终是全国新生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村人均生育率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均高于城市。从
2000 年至 2020 年,农村人口的生育比例从 11.0%增加到了
14.0%,且始终明显高于全国人口的生育比例。此外,在
2020 年之前,农村 0岁—4岁人口占全国比始终高于农村全
年龄人口占全国比,两者差值在2010 年一度接近10%。此
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农村地区的平均生育率及生育意
愿提高,结婚率保持稳定。
尽管如此,农村的生育状况正遭遇新的困境,即生育潜力
减弱。首先,农村人口生育比的增长空间在逐渐缩小。尽
管农村人口生育比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与 2020 年全国人口
生育比的 11.6%相比,农村人口生育比的 14.0%已属较高水
平,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其次,从农村婴儿数量变化
趋势来看,2000 年至 2020 年间,农村出生婴儿数从 934.5
万人急剧下降至 469.2 万人,婴儿占农村人口比从 1.2%降至
0.9%(见表 3),农村婴儿占全国人口比也从0.8%大幅降至
0.3%
(见表 4)。将农村出生婴儿数分解为全国总人口数、农村
人口占全国比(全年龄)、农村育龄人口占比、农村育龄
女性占育龄人口比、农村结婚率和农村生育意愿的乘积,
①可以发现,农村出生婴儿数量的下降是总量和结构两类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第三,农村对全国生育率的贡献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对农村人口现状及生育意愿问题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中人口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已经显现为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议题。该问题时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但2022年我国农村仍旧有4.91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8%,其意义不容忽视。我国人口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其中农村人口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具体而言,农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由2000年的8.08亿人降至2022年的4.91亿人,减少约39.2%。②与此...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