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挑战、规律与对策的思考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6.66KB
4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
挑战、规律与对策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
“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
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①党
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
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
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
大精神,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部署,xx 市总工会成立课
题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区局
(产业)工会主席意见,开展专家访谈,结合 xx 产业工人
队伍建设改革调研督查情况,就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1.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
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
强国。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是构筑未来发展
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
基。我国经
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
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
变。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筑牢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产业工人是建设实
体经济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一支有理
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
产业工人队伍,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基本支撑,是
实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根本保证。
2.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亟须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素质。近年
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类脑智
能等未来产业不断涌现,制造业加速呈现融合化、数智化
链条化、绿色化、定制化的趋势。根据 Wind 数据库的统计,
从制造业数字化来看,2015—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
从18.6 万亿元上升到50.2 万亿元,占GDP 中的份额从 27%
上升到41.5%,其中,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也从
2015 年的 74.3%上升到2022 年的 81.7%。2022 年,我国制
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 392 台/万人,较2012 年增长 16 倍。
①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制造业的转型,对产业工人队伍
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机器换人”势不可挡,信息化、
自动化和数智化正在取代具有重复性、程式化特点的工作
岗位,甚至文艺创作、心理咨询等领域也开始被机器人蚕
食渗透。另一方面,技术变革也显示出强大的“赋能效应”,
不断创造出
新的工作岗位,使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
内容、工作效率发生重要转变。产业工人迎接“机器换人”的
挑战,拥抱“科技赋能”的机遇,必须提升自身技能素质,以
适应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3.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加剧了产业工人队伍的流动性。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体量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从
1979 年到2022 年,服务业在我国 GDP 中的占比从 22.3%上
升到52.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
12.6%上升到47.2%。②从发达国家看,2022 年服务业在美
国GDP 中的占比达到 80.9%,英国达到 81.4%,德国达到
72.2%,日本达到 72.8%。③按照经济发展趋势,对比德国、
日本等制造强国,我国未来服务业还有15 个百分点左右的
增长空间,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将持续扩大。如何
遵循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规律,促进产业工人的合理流动,
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研究
解决的课题。
(二)人口发展形势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1.人口红利渐失对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基础构成不利影响。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 年,我国人口
规模虽然从13.40 亿人上升到14.12 亿人,但总人口的年均
增速仅为5.25‰,较2000—2010 年间5.69‰的年均增速下
降了 0.44 个千分点。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12 年的 7.43‰下降到 2022 年的
-0.60‰。同时,15—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已从 2010 年
的9.40 亿人下降到 2020 年的 8.94 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从70.14%下降到 63.35%;60 岁以上老龄人口规模则从 2010
年的 1.78 亿人上升到2020 年的 2.64 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
比从 13.26%上升到18.70%。①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意
义上基于人口和劳动力规模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并
且这种消失的进程正在加速。我国要建成制造强国,迫切
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大军,但人口总
量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快速下降,无疑将缩减产业工人
的供给,影响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基础。
2.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能素质水平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
需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
人口的平 均受教 育 年限是9.91 年。②从发达国家来看,
2020 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4 年,英国达14 年,澳
大利亚达 14.4 年,法国达13.1 年。③同时,2021 年我国技
能人才总量超过 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万人,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的高级技
工占产业工人的比重则分别达到 40%和50%。④人口受教育
程度和劳动者技能素质整体偏低,将极大制约我国制造业
向高端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如何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
程度和技能素质水平,已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
一项紧迫任务。
(三)全球产业变革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1.发达经济体实施制造业回流战略,对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提
升劳动生产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
大力推行制造业回流战略,特别是将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
造领域视为重中之重。美国国会 2021 年通过《无尽前沿法
案》,提出向人工智能等十大关键领域的基础和先进研究
商业化、教育和培 训 投 资; 美国总统拜登 2022 年签署
《2022 年芯片与科学法案》,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和制造
芯片。日本2020 年4月召开经济增长战略会议,对国内投
资支持措施和建立分散性供应链等进行战略部署。德国早
在2013 年就提出“工业 4.0”战略,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呈
现大而不强的特点,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主要处于价值
链的中低端,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 1/5 左右。发达国
家的制造业回流战略对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构成压力和
挑战,我国必须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提升制造业
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优势,实现从跟
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2.
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及“卡脖子”手段,要求激发我国产业
工人更加强大的创新活力。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
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产业链安全性和供应链弹性
受到更多关注,本土化、近岸化、区域化、多元化成为全
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为遏制中国崛起,以美国
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惜通过“卡脖子”和产业链转移等政治手
段打压我国在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发展。美国在“芯片法
案”中加入“中国护栏”条款,限制和阻止半导体国际企业在
中国的先进制造能力;美国还牵头一批国家建立“印太经济
框架”,试图通过所谓“友岸贸易”,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
美国的政治盟国。在发达国家敌意加重、外部风险和不确
定性上升的情况下,我国更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要以突破“卡脖
子”难题为切入点,大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好经济科技
安全保卫战。
3.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产业工人
队伍亟待塑造竞争新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逐步
下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基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
优势也在不断削弱。以越南、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在全球中低端制造业领域中的影响力
不断上升。我国正处于发达经济体所主导的高端产业链和
新兴发展中国家不断涌入的中低端产业链之间,面临着前
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局面。为此,必须加强产业工人
队伍建设,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尽早实现关键技术和
关键领域的突破,推进我国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国际竞
争力。
(四)产业工人现实存在的瓶颈问题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提出新的挑战
1.产业工人整体地位不高削弱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社会基
础。对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同不足,“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依然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年轻人不愿做产业工人的
现象较为普遍;受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赛道”生
源质量远低于普教“赛道”。同时,产业工人自我认同不足。
调研中很多人反映,自己是出于暂时没找到其他满意的工
作等原因才做了工人;有些人宁可选择专车司机、外卖员
快递员等灵活就业方式,也不愿意到一线从事操作工作;
还有的老工人反映,以前那种成为“八级工”的职业自豪感再
也没有了。此外,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淡化。调研中发现
一些产业工人没能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不
少人对个人未来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发出“新
时代还需要产业工人吗”的疑问。
2.
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依然不够畅通。产业工人上升通道
狭窄,技能人才通道未能与管理人才通道打通,一些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仍保持干部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
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工人只能一辈子做工人”。同时,横向
交流不畅,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之间仍未形成有效贯通机
制,没有建立起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两种通道相
互衔接、相互转换的管理机制。尽管国家在推动技能、技
术双证贯通,但整体上技能、技术岗位的贯通不畅。此外
跨行业流动难,受工作经历、技能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共同
影响,相当一部分的产业工人还是聚集在建筑、餐饮、低
端制造业等技术含量低的部门,难以适应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3.产业工人权益维护还不够到位。产业工人工资待遇依然较
低,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地落实。
有企业反映,“原来老的八级工的待遇是跟厂长一样的”,但
现在即使是最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待遇往往只跟中层管理
人员相当,与专技人员相比也有比较大的差距。同时,产
业工人的社会保障还不太完善。调研发现,xx 产业工人的
参保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些非公企业存在漏缴或
少缴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此外,产业工人的职业健康问题
仍需重视,一些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用工制
度不健全,基本上不实行法定的休息休假制度,安全生产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挑战、规律与对策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部署,xx市总工会成立课题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区局(产业)工会主席意见,开展专家访谈,结合xx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调研督查情况,就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形成调研报告。一、我国产业工...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