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有关XX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4-05-08
999+
19.27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有关 XX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2 篇)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
根本,深入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对大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
政主要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实现春风化雨式育人。高校要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三全育人”
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
效显著,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专门的政工人员开展
的“孤军奋战”模式向全员育人转变,由传统的单一思政课对
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向包含专业课和综合素养
课在内的全课程转变,但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
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薄弱。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
设的关键,教师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
思政建设的效果。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
识。思
政元素的挖掘以及价值的引领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素养,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部分综合
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的意识,在科研和教学以及其他工作的压力下,他们也无
暇进行学习,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第二,部
分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当前仍有部分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专
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工作即可,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同
样也担负着育人的使命,致使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
不“解惑”的状况一直存在。第三,部分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能
力欠缺。部分其他课程教师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
政治教育,教学中不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积累,甚至有
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思政元素,也不知道如何挖掘,更
不知道应该如何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以及采用什么方式
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2.课程体系建设欠缺。课程思政建设以高校所开设的各
类课程为载体。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
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教学存在“课程”+“思政课”两张皮
现象。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
到“溶盐于汤”的效果。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以及
授课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状态,把课程思政异化成“课程”
+“思政课”,将思政知识硬性加入课程教学中,把专业课和
综合素养课上成了思政课。第二,课程思政缺乏一体化建
设。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多是专业课教师自己在
努力,从所讲授的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价值引领。
从专业和学科的角度来说,专业负责人未能有效整合自己
所负责专业的所有课程,有重点的挖掘思政元素;学科负
责人未能站在学科高度上有效动员教师挖掘和梳理学科范
围内各专业及其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不能合理统筹不
同思政元素在不同课程中的讲授,课程思政建设未能实现
“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第三,不同类型课程的横
向协同存在短板。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从授课内
容、功能定位上看是三类性质不同的课,思政课主要是系
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素养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性
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专业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以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三类课程之间存在壁垒,综合素
养课和专业课未能有效融入爱国主义、价值观、职业道德
等思政元素,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3.体制机制不健全。体制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整
体性、长远性和保障性的功能和作用。目前,高校在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具体
体现在顶层设计、考核评价、协同机制等环节和方面。第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顶层设计是高校从全局上对课程思
政建设工
作做出的整体部署,部分高校顶层设计不完善,对于谁来
领导、谁来牵头、怎样组织动员、如何做好保障等问题缺
乏清晰明确的规定,如,部分高校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中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毋庸置疑,党委在办学治校中承
担主体责任,但在高校中仍旧需要一个特定部门或者机构
具体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第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为有序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实际
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其中强调了考核评价的重要性。学
校会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但在实际操
作中,考核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考核指标体系笼统、
考核结果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未能调动起所有教师主动参
与的热情,考核评价的应有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
源”,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
动性,“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第一,不断提升教
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
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师推进课程思政
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依托线上和线下各类培训平
台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
养。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 A总
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方法,确保课程
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第二,高校教师尤其是其
他课程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高校所有教师都担负着育人
使命,广大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思政课
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任务,而是需要各类教师相互配合、同
心协力,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不
断强化学生对党的理论的认同和践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
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第三,提升挖掘和运用思政元
素的能力。深入挖掘所有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的思政元
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高校教师要根据课程、专业和
学科特点,分门别类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经管法类教师
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
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教师要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
做到“八个相统一”,践行“四个引路人”;理工类教师要加强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教育;农学类教师要培养学生
强农兴农、知农爱农的情怀;医学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
培养学生悬壶济世的胸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授课
内容,在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精准有机
融入其中。
2.强化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
场。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承担育人使命。专业
课和综合素养课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第一,课程教学要实现“溶盐于汤”的效果。课程思政不是专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有关XX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2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深入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对大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政主要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实现春风化雨式育人。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专门的政工人员开展的“孤军奋战”模式向全员育人转变,由传统的单一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