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与实现路径的拓展
VIP专免
2024-05-08
999+
18.73KB
2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与
实现路径的拓展
党的 XX 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
分化。下面,我们将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
论内涵的丰富、实现路径的拓展三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
裕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
理论渊源
党的 XX 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句话包含了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观的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
是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社
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
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
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这里,马克思将社会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同
时将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增加看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
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也表达过相似的意思:“通过社会
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
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
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只不过,恩格斯更强调将社
会化生产作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目的性的手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马克思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表达: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
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
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
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全面发展,他们的生
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
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
共
同富裕的前提和手段,将未来社会共同富裕中财富的尺度
看作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共同富裕的问题就是人类解放的问题,是人类从物质贫乏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自由发展的问题,正如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虽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我们没有找到“共同
富裕”四个字的表述,但从上述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同富
裕”正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了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
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
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
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
马克思首先讲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还存在着旧社
会的痕迹,消费品的分配是按劳分配。
什么是按劳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指出,这
个阶段“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
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情况
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
方面,
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
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
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这就是所谓的
按劳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原则“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
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加上其
他一些社会因素,最后的分配结果却会导致贫富不均。
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即便是共产主义
社会第一个阶段也只能是按劳分配,正如马克思所言,“权
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
社会的文化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个阶段的按劳分配
中产生的贫富不均,都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决定的社会
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分配形式。在社会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在
现实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生产
条件本身的分配发生了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变化,消费资料
的分配自然也发生了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变化,即缩小贫富
差距趋向于共同富裕的变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
而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很低。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
共同富裕”。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理论一脉相承的
是,邓小平同志也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把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
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
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别之
处就是,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发展社会生产
力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将社
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
的动态过程。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
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当然,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
步达到共同富裕。”为此,在时间安排上,邓小平同志提出
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先后由解决温饱走向小康,再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改革开放迄今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已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
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与实现路径的拓展党的XX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下面,我们将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丰富、实现路径的拓展三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与拓展。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句话...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