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读懂悟透“两个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5.5KB
3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党的十九届六
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两个结合”
被再次提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
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
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
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
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时代创新提供重要遵循,是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准则。
一、“两个结合”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张力的本质要
求,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出
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两个结合”,标
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贯穿百年党史实践进程的内在机理,也
是赋予其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历史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百年进程的历史必然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
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即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蕴含着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历史逻辑以理论逻辑为学理支
撑,检验理论逻辑的科学性、真理性,推动理论逻辑的发展。
“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
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大
地上熠熠生辉?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孕育
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于奋斗、牺牲、创造的百年党
史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进行思考
的结果。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
合”的历史起点。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难,英勇的中国人
民纷纷走上救亡图存之路,但由于缺乏革命理论和革命力量,
最终导致革命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
看到了曙光。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留学日本
的李大钊、留学法国的蔡和森、留学俄国的瞿秋白等早期马克
思主义者,洞察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有巨大价值,纷纷传播
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如,李大钊先生曾提出“理想应用于实
境”的思想,这里虽未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
但已经蕴含了这层深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开创。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对实现“两个结合”具有开创意义。首先,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
义作为“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器”。在《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有的放矢”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教条主义
的束缚;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命题,探索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其次,对
“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开创性探索。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
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
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指出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一时期,“两个结合”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文化大革
命”的爆发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
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
果。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个时期,中
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
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
次,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我们党也非常重视马
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譬如,邓小平同志赋予
《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小康社会”的时代新
意;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德法结合思想融入中国传统德治
文化之中,作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正确决策;胡
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进程继续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
个结合”的凝练升华。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首次提出“两个结
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时代跃迁。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纷繁复
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使得党和
国家的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其次,对“第二个结合”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
平将文化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强调
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性地位,“两个结合”的
提出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四个历史时期的实践历程表明,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
对“两个结合”进行持续探索推进。唯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
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才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进程。
(二)理论逻辑:“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发展
特质的深刻把握
理论逻辑作为理论自洽性和科学性的逻辑设定,是对理论
体系本然状态的内在要求,表征出理论发展的应然性特征,即
事物的发展本就应当如此。理论逻辑反映着历史逻辑,并在扎
根历史实践的土壤中得以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的出场,是“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的时代升华,也是对“两个结合”的科学真理性及其历史必然
性的深刻揭示。百余年来,党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
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
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
充分彰显”,这样的科学阐述和全面概括,涵盖马克思主义得
以在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
首先,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一方
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与仅仅停留于美好设想之
中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严密论证的科学体
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经验教训的前提
下,充分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分析问题与解
决问题的方法、原则。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的理论
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指
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康庄大道。正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
理论张力吸引着近代中国向其靠拢。其次,理论的人民性和实
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并非为少数精英传话,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
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人民性,这里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
础之上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革命。自私有制产生以
来,人民大众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其创造历史的
主体地位被湮没,直至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三大理论武器
才使得人类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
立场,给近代处于被压迫境地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为当代中
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提供本质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
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
论的显著特征”,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机械的重复的教
条,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的理论。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
实践,只会虚假地、抽象地、空想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断送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与灵魂。坚持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缘起的重要理论品质。再次,理论
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
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充分汲取世界性社会主义科学
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
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开放理论,是属于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全球适用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具
有时代性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来说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能将其教条式地指导
各国实践,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因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落地生根的问
题,寻求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显,
实质上就是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
于它的内源性动力与中国具体实际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精神内核相契合,从而被用以指导实践。
(三)实践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实践的客观需要
实践逻辑是对实践过程中蕴含的客观关系的学理表达,凸
显出实践过程的实然性特征,即历史实践、当下实践中的合目
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事实状态。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实质性内
容,更是理论逻辑得以建构的主要来源,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只有与实践逻辑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理论在一个
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
度。”“两个结合”的提出,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形成于解决
中国社会矛盾的现实生活之中,凸显出理论如何照进现实的问
题。
“两个结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近代中国
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
近代史的序幕,近代中国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尝试种种救国方案未果,逐
渐意识到中国迫切需要一整套革命理论。为何马克思主义能在
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毛泽东对其进行了回答,即“任何思想
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正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
话语场之内,与中国客观社会条件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理
论才得以落地生根。
摘要:
展开>>
收起<<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两个结合”被再次提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