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0.1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重
要一条便是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
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确道路。”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
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克服了绝对贫困现象。尤其是进入新时
代以来,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
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表明不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不采用西方经
济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中的大国同样能够取
得经济上的成功。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
断。改革开放初期更为重视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依靠改革激发
企业活力和要素投入,在增长方式上突出一个“快”字。经济发展速度
明显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与此同时产生了环境污
染、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和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党中央及
时发现增长不等于发展,只是靠市场化改革不能完全解决发展问题。
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
求: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们党第一
次提出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自此以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受到
了各方的关注。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
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现。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
央首次明确提出发展观的概念。2007 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
观做了明确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根据科学
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一是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
向;二是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三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由“快”字当头转变为“好”字当头,突出又好
又快。发展效果是明显的,到 2010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
第二。
进入新时代,支撑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增长要素已经得到了充
分释放,一方面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潜在经济
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正在成为
增长的自然界限。在此背景下,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
转向中高速增长不可避免。接受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的教训,中国找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的“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
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基于经济新常态及进入
新时代后的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规定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第
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
志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形态。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
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
要求。协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第三,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
生态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第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发展的机制。对外开
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获得了全球化的红利。新时代
的开放发展就是要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建立高质量的开放
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
水平。第五,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全民共享是目标,全
面共享是内容,共建共享是基础,渐进共享是途径。
根据新发展理念,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个重大的方向
性、战略性安排。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
量。其着力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加减乘除法”:加法,即发现
和培育新增长点;减法,即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乘法,
即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即扩大分子、
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二是明确我国经济已由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体现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包容性发
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
革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二元结构现代化之路
标签: #经济发展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重要一条便是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克服了绝对贫困现象。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表明不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不...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