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VIP专免
2024-05-08
999+
16.53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
启示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
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命题以来,党不断深化对“第二
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并将其列为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强调了“第
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联系。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形成了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觉,
并将其运用于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实践探索,实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总结和学习延安时期党的历史经验,对于
新时代深刻把握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具有重要指导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
1.目标设立: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
命题,认识到需要建立起文明先进的中国,从而更好建设
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第一,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文化形态。毛泽东指出,彼时中国阶段性的革命任务是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必须坚持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文化思
想为领导,革除传统文化中的反动部分,在思想文化
领域推进社会形态的革新。第二,批驳非马克思主义文化
思潮。面对国内存在的不少反对曲解马克思主义、全盘否
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以及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
主义问题,毛泽东指出,应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总结历史
文化,与此同时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第三,
发挥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量。毛泽东非常重视党员干部学习
历史文化,并鼓励先进知识分子研究民族史,以此凝聚民
心。张闻天也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求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
统与特点,他指出“对于动员全国最大多数的人民参加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必定有很大的帮助。”改造与利用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争取抗日战争全面
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样态创新:彰显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新文化应是将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第一,
新文化的民族性。毛泽东指出,新文化不应是割断历史的
文化,既要建立起同其他进步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发展
关系,又要注重与中华民族的特性相结合。整风运动期间,
毛泽东批评了部分党员干部“言必称希腊”的作风,号召全党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文化,更加
深入地认识和解决革命实际问题。第二,新文化的科学性。
党中央开
展了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工作,成立马克
思列宁主义学院,并出版了党报党刊、学习材料、领导人
著述、社论文章、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类著作等出版物。
第三,新文化的大众性。党中央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利用
传统经典作品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党的
政策方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建立
多样化的文化社团组织,改造和利用深受人民喜爱的传统
文化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刻画革命抗战和人民劳动
生产生活面貌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
3.内容转化: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构想了新民族文化体系的蓝图,力图建立起
一个适应中国革命历史特点和新范畴的民主主义的文化体
系。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
合。例如,毛泽东、张闻天、艾思奇等人关注到中国传统
哲学中的“中庸”“知行观”等思想具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
通点,通过重释和建构哲学观、本体论、辩证法等范畴,
形成了《大众哲学》《实践论》《矛盾论》等理论成果。
第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传统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扬弃与创新传统文化中的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
政治道德,增强了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建立起与国家、民族、
革命等观念的联系。第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传
统社会民俗文化相结合。摒弃陈规陋习,改革婚姻制度,
倡导男女平等、婚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命题以来,党不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并将其列为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强调了“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联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形成了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并将其运用于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实践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总结和学习延安时期党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刻把握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借鉴意义。一...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