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宏观经济治理脉络看“以进促稳”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5.29KB
3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从宏观经济治理脉络看“以进促
稳”
【摘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
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
地调整“稳”和“进”的关系,明确工作的侧重点,反映了宏观
经济治理的发展脉络。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
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宏观调控基调,这是中国特
色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创新。“以进促稳”是对全局工作的要
求,需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善于运用系统观念解决问题,
把“十四五”后半期作为经济恢复期,珍惜和维护好发展环境,
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的经验,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治理宏观调控爬坡过坎以进促稳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的宏观调控基调,[1]这是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
的重大创新。“以进促稳”的提法,无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恢
复,还是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
义。理解“以进促稳”的深刻内涵,需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宏
观经济治理的演进和变化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在总结经
验、提炼规律的基础上做好经济工作。
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空前复杂,经
济工作中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给宏观经济治理带来
很多新的挑战。中央多次提到中国经济“爬坡过坎”,[2]对此
可以从四个节点加以理解。
第一道坎是 2012 年之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过去,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开
始显现。2015 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下降、工业品出厂
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经济
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四降一升”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
中央通过调整经济工作思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
转了态势。
第二道坎是世界经济出现逆全球化潮流,保护主义、单边
主义抬头,外部压力增大。尤其是2018 年以来,美国挑起
经贸摩擦,全方位加强对中国封锁。面对骤然加大的外部
压力,中国经济并没有被打垮,反而在应对挑战的同时,
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第三道坎是全球范围暴发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经济进入动
荡调整期,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疫情也对中国的消
费、投资、出口和民生等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是对中国
经济的一场大考。在三年艰苦的抗疫中,中国经济又一次
展现了韧性,努力渡过了难关。
第四道坎是疫情防控转段后中国经济正面临新一轮挑战。
从2023 年第二季度开始,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下滑,经
济活跃度有所下降,突出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低位
运行、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社会预期偏弱等。中央及时调
整策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
举措。当前,我们还处在应对第四道坎的过程中,还需要
不断夯实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
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过程中,中央曾三次对经济发展形
势和所处阶段作出重大判断,有效引导了经济工作的方向
第一次是在 2013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三期叠
加”的判断;[3]第二次是在 2013 年提出“新常态”的基础上,
2014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新常态”的九个阶段
性特征,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
大逻辑,统一了全党的认识;[4]第三次是在党的十九大报
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引导各方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在党的二十大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后,中
国经济将继续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宏观调控基调的变与不变
宏观经济治理的基点是每年的宏观调控基调。党的十八大
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
变。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根據不同年度的形势变化,有针
对性地调整“稳”和“进”的关系,明确工作的侧重点。
要看到“杠杆平衡点”的变化。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
调的是“扎扎实实开好局”;[5]2013 年明确的基调是“稳中求
进、改革创新”,强调要“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
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6]2014 年提出“保持稳增长
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
式调结构上来”;[7]2015 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8]2016 年提出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
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9]2017 年强调“‘稳
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
节奏和力度”;[10]2018 年要求“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1]2019、2021、2022 年三次提出“稳字当头”,而2020 年
则强调“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
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12]也就是说,虽然总基调保
持不变,但“稳”和“进”间的“杠杆平衡点”会随着形势的变化
而调整,有些年份强调“稳”多一点,有些年份强调“进”多一
点,也有些年份更强调二者之间的平衡。
要分析“变”与“不变”与背后的逻辑。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变,
因为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在“稳”与“进”
的关系中,稳是基本前提,这也是不变的。而“杠杆平衡点”
的变化,实质是二者之间“度”的变化。变的原因,一是发展
阶段的切换,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质量、结构、效益在宏
观调控中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子,客观上要求不能一味追
求速度;二是年度经济形势的变化,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性
和周期性问题并存,每年在预判来年增长趋势时会考虑更
多复杂因素,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需要以积极的姿态解
决问题;三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
情这样的事件都会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多不可控因素,需要
以比较稳慎的态度应对。
如何把握好“度”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命题。在各种影响“度”的
因素作用下,每年的宏观调控都要因时施策,明确“稳”与
“进”如何实现平衡。這是一静一动的关系,静的基础是要有
定力,动的前提是要有秩序,是互为条件的。同时,中央
在2015 年和 2017 年都强调了两者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明确
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这就需要找到平衡两者关系的方
式方法,实现内在的协调。在过去十年的宏观调控中,有
两个关键字在平衡“稳”与“进”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
是“改”和“调”。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三年新冠疫情防
控转段第一年后强调改革创新,在 2014 年明确新常态和
2015
年提出供改后突出调结构等,既是落实相关年份总体思路
调整的需要,也是在明确“稳”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进”的基本
取向。由于一系列的任务和政策都是围绕“改”和“调”而展开,
通过调节“改”和“调”的力度与进度,实现了对经济工作节奏
感的把控,也就实现了对宏观调控“度”的把控。
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形成
中国的宏观调控基调,要放到整个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
的进程中去认识,可以通过若干条线索进行观察和总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版本。2015 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其内涵经历了四
次变化。2015 年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是 1.0 版,主要目的
是解决“四降一升”的问题,特别是矫正扭曲的价格信号;
[13]2017 年提出的“破、立、降”是 2.0 版,主要是为了解决
去库存过程中存在的比较顽固的“僵尸企业”问题;2018 年提
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是 3.0 版,其中关于“畅通国
民经济循环”的提法,为后来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
的提出作了铺垫;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形成需求牵引
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是 4.0 版,强调
的是供需之间的平衡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在宏观调控中同样重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判断经济增长中
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而随着应对疫情过程中扩大内需的
重要性上升,主要矛盾又来到需求侧。在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曾提过“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
略基点”,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坚持扩大内需这
个战略基点”,当时在会前曾短暂提出过“需求侧改革”的说
法,但很快又回到“需求侧管理”。当前特别强调“统筹扩大
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
是经济工作的主线,需要更好地与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实现双轮驱动。
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三次变化。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了“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
底”的总体思路。这是一种精准调控、分类指导的思路,也
是实施具体政策要遵循的原则。在接下去的几年里,这一
框架经历一些调整。2015 年,配合“三去一降一补”的实施,
提出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
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其中产业政
策和改革政策的提法都有特别的针对性。2018 年,提出新
的三类政策,各有新的表述: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
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
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2019 年,又回到“宏观政策
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提法,标志着这
一政策框架的正式确立。
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丰富完善。宏观调控从过去的主要依
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了完善的政
策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1+2+6”的构架,
即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
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
济治理体系。
着力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就是突出五年规
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
地方规划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同时,增强中
长期规划对年度计划、公共预算、产业发展、国土开发、
金融信贷、公共服务等的引导功能和统筹功能,实现宏观
经济治理目标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
导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主
要是发挥好再分配功能和激励作用,更好调动中央、地方
和各方面积极性,加大对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的财政支持力度。货币政策主要是加强与宏观审慎政策和
金融市场监管的协同性,强化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能
力和 逆 周期 调 节 功能, 提 升 金 融 服务实 体 经 济 能 力 。
[14]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价格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的重
要调控目标,以更好统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目标要求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从宏观经济治理脉络看“以进促稳”【摘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稳”和“进”的关系,明确工作的侧重点,反映了宏观经济治理的发展脉络。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宏观调控基调,这是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创新。“以进促稳”是对全局工作的要求,需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善于运用系统观念解决问题,把“十四五”后半期作为经济恢复期,珍惜和维护好发展环境,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的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关键词】宏观...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