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
VIP专免
2024-05-08
999+
16.35K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其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循序渐进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的实现路径贯穿于晚清史、民国史、党史、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当中,其
演变历程经历了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迷茫、马克思主义传播
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和制度上
的准备、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以及新时
代下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共五个阶段。
一、碰撞与迷茫:鸦片战争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夜”
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工业化,工业化是
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因此,要想剖析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就
要先厘清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
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肇始。这一时期后,英
法、美等国开启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并以
资本扩张的形式进一步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
动着世界现代化的到来。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
上国”的美梦中故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
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传人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
有识之士为了救
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
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
化发展道路:第一条,洋务运动中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
工业化道路;第二条,《资政新篇》里以通商带动工业发
展的道路;第三条,民族资产阶级以轻工业起步,逐步步
人工业化的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
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
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人迷茫。19 世纪6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已经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并
创办了诸如汉阳钢铁厂(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汉冶
萍公司、上海织布局等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厂,但
由于缺失与现代大工业要求的现代经济和政治制度,加上
现代大工业与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致使中国第一批大工
业走向失败。1859 年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洪仁轩在《资政
新篇》中虽然提出了有关于工业化的纲领文件,也认识到
“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要工业化”,但过于理想化的认识终
究无法成功。他所提倡的“只要与西方通商,就能兴办商业,
就能顺利步人像西方一样的工业化,终究是没有认识到西
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没有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的国家,根本没有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力量基础”。19 世纪末
至20
世纪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同样也为实现建设中国现代化和中
国工业化做过努力。他们以发展轻工业为基础,通过成立
火柴厂和面粉厂,经营丝、茶行业等逐步壮大,这样的工
业体系貌似合情合理,但忽视了国家安全对其产生的重大
影响。不管是期间外国资本主义的卷土重来,还是抗13 战
争时期民族工业几乎毁于战火,都显示出了这条道路行不
通。可见,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丝毫没有呈
现出萌芽之态,中国人民也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中国式现
代化的可行路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碰撞和冲击
之下,展现出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还为了后期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的形成提供了深刻教训:(一)领导力量的先进性
始 终 是 决 定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道 路 能 否 形 成 的 重要 因 素;
(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
否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内核;(三)立足于国情的原则始
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长久的核心要义。
二、曙光与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准备”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
键在于领导力量的局限性、指导思想的非适应性以及对于
国情认识的模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展开后,以上情
况得以解决。虽然此时的中国依旧把“工业化”当成“现代化”,
只是提出了“现代化”这~用词,并没有对“现代化”的内涵进
行更加深刻的诠释,但在思想觉悟上却实现了从被动接受
到积极主动的过渡。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现
代化道路迎来了“曙光”,从此,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有了坚强
的领导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土地革
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更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率先意识到了
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抗战的需求,满足“持久战”面
临的物质资源消耗,在毛泽东同志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早
在抗13 初期就把“建设工业化的新中国纳人奋斗目标之中”,
并把发展工业作为战胜日寇的根本出路。在战略反攻阶段
毛泽东同志更是把发展工业化看作是实现民族独立、民族
解放的必经之路。1944 年5月,在中央办公厅的一次招待
会中,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想要真正打倒日寇,就必须
要有工业;要想民族独立,就必须发展工业。”1945 年的中
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又再次强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意
义,他阐述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
民的福祉,更加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在解放战争中,中国
共产党更是把成立怎样的政府、建立怎样的社会与发展现
代化相联系,例如,在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
东同志便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首次提到“现代化”的概念,并首次做
出了“应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
要论断。当然,也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看清抗战时局与建国条件,体悟民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其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贯穿于晚清史、民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当中,其演变历程经历了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迷茫、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和制度上的准备、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以及新时代下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共五个阶段。一、碰撞与迷茫:鸦片战争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夜”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因此,要想...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