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VIP专免
2024-05-07
999+
18.16KB
2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主题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当今社
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
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
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
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同义
语,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三种观点认为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第
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的改变过程,是代表当今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现代
化的特征和性质。因此,可以说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它体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上。现代
化的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科技发展和市场机制,同
时也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福利等方面。现代化
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公正、自由的社会,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总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
且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
发展,也涉及人
类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
发展。
1960 年,各国学者在日本箱根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现
代化的标准问题,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识”,提出了有关现
代化标准的八项指标:人口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
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
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
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村社和世
袭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社会
表现范围更加多样化;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
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形成;
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这些设施的
组织日益科层化;各庞大人口集团逐渐统一在单一的控制
(国家)之下,各国之间相互作用(国际关系)日益加强。
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
格尔斯根据他对一些现代化国家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套
关于现代化标准的定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GNP)3000 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GNP 比重12%-
15%以下;服务业产业占GNP 比重45%以上;非农劳动力占
总劳动力比重70%以上;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适龄年
龄组中大学生比重10%-15% 以上;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
1000 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70 岁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50%
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 1%以下。
那么,怎样实现现代化?这涉及现代化的道路问题。
最初的现代化道路是资本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
英国是典型的例子,其工业革命从纺织领域兴起,但英国
的资本主义却从农业领域兴起。在 16 世纪初期,英国的羊
毛贸易和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
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发大量流民和治安问题。
在欧洲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和破坏
等问题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和阶级斗争
这些矛盾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商品倾销、资本输出
或移民、军事侵略等途径传递给欧洲以外的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国家。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始了现代化
的发展进程,但受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制,因此必须
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道路应运而生。最早体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其以工业化概念替代现代化概念,从重工业开始
实行高收入,主要依靠本国农民积累资金,这种模式建立
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以及按
劳分配、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
沿袭苏联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然而,苏联模
式起源于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但社会主义力量成长壮
大后推动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可是许多国家并未及时、彻底地
完成转变,不仅未能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而使其固定
化甚至僵化。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较早意识
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 年4月,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写了《论十大关系》。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指出
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
轻工业;在生产者、生产单位和国家这三者利益方面,苏
联模式过度剥削农民,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在中央和地方
的关系上,权力过度集中在中央,抑制了地方的生产积极
性和主动性。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的著作,提出无论学习苏联还是西方,都要
符合国情。1964、1965 年之交,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分两步
走、到20 世纪末基本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
个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新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79 年3月21 日,邓小
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指出,
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
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
化”。同年 12 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又对
“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阐释,即到 20 世纪末达到“小康之家”。
摘要:
展开>>
收起<<
主题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同义语,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第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当今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