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5-07
999+
20.69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
聚力
同志们:
现代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促
进作用,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习近平在党的 XX 大
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这是继中国梦理念之后,提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动力的又一原创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诸多难题,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
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中央民族
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
性事业抓紧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式现
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量,更离不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那么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本质联系是什么?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对新的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有何影响?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新形态?
借此机会,我将围绕上述问题,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
主旨内涵与民族性特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
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发展的伟大奇迹。伟大梦想的实现
离不开强大动力的推进,党的 XX 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
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现代化是当代社会
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通行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
会进步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领悟中国
式现代化的内涵、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将有助
于人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并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
伟大进程之中。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内涵
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指由落后的农业社
会发展为先进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表征为工业化及相
应的城市化。尽管基于不同的视角,人们对现代化的定义
不尽相同,但对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各国或地区通过社会转
型走向发达过程的这一本质的理解已为众人所接受。现代
化对人类社会的效应是双重性的,一方面现代化带来了科
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社会现代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也为人的发展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但另一方面现代化也
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
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现代化问题”,
主要包括拜金主义盛行与传统价值丧失、人的活动片面化、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盛行与资源危机加深等问题。我国属于
现代化后发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
快速现代化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社会问题相互纠结,出现了
有着本土特征的一些问题,如:部分道德失范、贫富两极
分化、生活方式畸形、腐败现象严重、拜金主义滋长与人
文精神失落等。对我国现代化问题的反思,不应成为现代
化发展的阻力,而应积极应对,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增强
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
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本国国情的科学理论,
既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的反映,也是对我国现代
化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是什么”
及其“如何推进”等本质问题的科学阐释。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将现代化理念与特殊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
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的个性特
征,是基于中国国情,并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
能削足适履。”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对
其内涵的理解,既要考虑全球现代化的背景,更应结合中
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
普遍规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
是不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作为一种由传统向先进社会
制度结构的变革,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并能最大限
度地推进社会进步,也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性的大规模的社
会行为,现代化由一些共同要素所构成,既包括工业化、
城市化,也涵盖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
程度的提高与更复杂、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现代化过程既
包括物质、结构和观念等方面静态的“现代”状态,又包括动
态的“化”的过程。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党的领
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始终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的实
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
中国式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突
出体现在制度层面,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
西方现代化的根基,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
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执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 XX 大明确指出,2035 年,中
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
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对中
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深刻阐释。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特征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
变过程。现代化极大地释放了人的创造能量,使人类社会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与文
化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构建了更广阔
的人类发展平台。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我国人与社会前所
未有的巨大发展的同时,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
推力。基于全球化视角,现代化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
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因此,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动
力作用时,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理
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全球化影响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
世界现代化发展价值取向、发展基本条件和途径等方面的
共性,又要从中华民族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迄今最为理性的大规模社会行为,中国式现代化
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的基础
是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主要是由我国多
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文化特色所决定的。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独特性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是长期发展的积
淀,并成为后来发展的基础。基于历史发展脉络,不同国
家由于所处地缘环境及其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必然会形
成特有的社会历史与现实条件,并成为不同国家现代化发
展的基础。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式现代化产生
的根基,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被动现代化时期,
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转折点,在极大
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地位,
也开启了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侵略、殖民与掠夺,
而此时的中国还沉浸在闭关锁国的昏睡中,帝国主义的野
蛮入侵与封建制度的腐朽堕落,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
的外因与内因,此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是停滞的、被动
的。其二,主动现代化时期,面对旧中国错失工业革命发
展机遇所遭受的历史耻辱,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力
挽狂澜,从根本上终止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极速衰落的颓
势,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由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
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向,将建立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其三,拓展现代化时期,进入新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同志们:现代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促进作用,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习近平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继中国梦理念之后,提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力的又一原创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