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回应、文明破解与世界意义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5-07
999+
23.02KB
3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
化的理论回应、文明破解与世界意义
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1 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的新任务,
规定了党员干部的努力方向与实践目标。党的二十大对什
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有哪些、中国式
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有步骤向前
推进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
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加以深刻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坚定
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奋斗。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回应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法避免
的一场社会变革[2]。任何民族都要走向现代化,也要适
应现代化开辟出的生活方式。排斥现代化、拒绝现代化的
民族,最终只能被社会发展所淘汰。不论给现代化作出什
么定义,它只能作为现代史中各种力量的一部分而被接受
[3]。现代
化是一个流动概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我
们绝不能一成不变地理解现代化,否则便无异于刻舟求剑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具体指标也随着
时间变化有所变化。
环顾历史、展望古今,中华民族曾长期领先世界,创造出
了令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来自中国的发明创造与经
验积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深刻影响了世界走势、
人类发展。无论是器物层面,抑或是制度层面,中华民族
都曾被视为样板与范例,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争相学习的榜
样。但也正因长期领先世界,封建帝国逐渐在自我标榜的
因循守旧中丧失了“拓新知于海外”的能力。在闭关锁国的盲
目自大下,中华民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以后
从世界各国发展格局与力量对比中,可以深刻感受李鸿章
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心独白。1840 年是中华民族
发展史上遭遇不幸的转折点,国际角色与世界地位由主动
转变为被动。自此之后,独立的封建王朝开始沦为帝国主
义的附庸,人民群众开始遭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双重
压迫,背负着沉重的苛捐杂税,田赋厘金。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使近代中国长期陷入困局之中。由此可见,
一个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民族翻转式地落后于世界,无疑
冲击着民族心理。故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人民
希冀、国家关切。
近代中国的国情向中华民族提出了重要命题:曾经长期领
先
世界的民族,能否实现复兴,能否赶上现代化潮流?可以
说,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世纪难题。为了寻觅这
一问题的答案,不同阶级、阶层人士几乎先后尝试了当时
世界上所有的实践方案,但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裹挟
下,结果总是不遂人愿。从历史眼光看,现代化对中国来
说有着败也萧何、成也萧何的意味。近代中国不同阶级、
阶层人士探索现代化、工业化的成败得失,见证了中华民
族奋起直追却也充满无奈的艰难历程。
说败也萧何,意思是说近代中国是被现代化大潮淘汰出局
的。曾经长期领先世界发展的传统文明古国,由于西方近
代工业革命的历史变革而落伍时代,被世界边缘化。第一
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始终受到西方现代
化国家的排斥和压榨,“现代化”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当然,
那个时候的“现代化”不能与今日今时的现代化同日而语。从
中国先进分子的世界认知中,彼时的现代化更多指的是工
业化,尽管工业化是对现代化概念的窄化,但却代表着最
先的夙愿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中国败给了现代化
为了实现工业化,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成
为两面高擎的大旗,带动着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但也要
看到,旨在维系地主阶级统治的洋务运动,由于缺少制度
层面追赶现代化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结果甲午中日海
战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依靠器物逐梦现代化的幻想。资
产阶级维新派接续
地主阶级的实践,冲破了器物层面的仿制,企图在制度层
面上挽大厦于将倾,扶江山于既倒。然而,资产阶级维新
派严重低估了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实力,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先进分子从中发现,“西化”不可能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
道路抉择,引进的制度会被内部落后阶级势力分化消解,
亦无法改变中国的国运。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过,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
广大落后地区,对民主与共和等理念也尚未产生现代性的
认识,建立的中华民国只是成为一块招牌,专制主义依然
存活延续。从这段历史来看,尽管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
努力始终没有放弃,但在多重历史因素影响下,近代中国
的现代化之路崎岖坎坷。不同阶级、阶层人士挽救民族危
亡的失败实践,最终表明社会尚缺少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
代化建设的先进力量。
说成也萧何,意思是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推动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国家发展的成功样板。开创中国
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给世界的一
个能力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
新,也为进一步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
组织基础,提供了领导力量。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
清醒地认识到:若要实现现代化,追赶世界的脚步,首先
必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这是基本前提也是内在条
件。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并没有解决好这一问
题,对帝国主义的妥协始终没有能够使中华民族真正摆脱
外部势力的控制[4]。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进行社会革
命的任务,在实际行动上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极大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推动现代
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政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初
步经验。尤其是在根据地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
民群众展开的经济建设,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复杂矛盾
的本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步
骤加快,一段时间内“赶英超美”成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生动
注脚。但遗憾的是,由于执政经验不足,社会主义建设遭
遇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决心将党的中心工
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大踏步展开。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5]2 中国共产党用中国式现代化回应了中华民族能否
实现复兴、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世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之义。中国共产党用发
展成就证明了中华民族也能实现现代化,也能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其辉煌的成就,回应了近
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苦难。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回应、文明破解与世界意义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的新任务,规定了党员干部的努力方向与实践目标。党的二十大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有哪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有步骤向前推进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加以深刻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