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VIP专免
2024-05-07
999+
23.86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习近平法治思想党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
内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重
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我国法治建设问题。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
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比
如,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写道:“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
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
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
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
视听。”
从1954 年出台我国第一部宪法到历次的宪法修正案,
都坚持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五四宪法”指出:“中华
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国家。”“党的领导”体现在“工人阶级领导”上,中国共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75 年宪法直接将“党的领
导”写入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和法律。”1978 年宪法延续了这种写法。
1982 年宪法的序言里,多次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
当时,彭真同志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反复
研究过如何在宪法中体现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比如:“一
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
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
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
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
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
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
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
会主义国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党的领导”一直体现在宪法中。2018 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中
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
第一条第二款。“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也成为宪法的灵魂中枢。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写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
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通过宪法本身
加以确认。具体而言,我国宪法明确写道,“本宪法以法律
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
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
力。”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是面向过去,
二是面向未来。
面向过去,宪法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其
中最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
会主义工业体系。面向未来,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和根本制度。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
律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地位的重要论述,揭示了
我国宪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体现在宪法和部门法的关
系上。2011 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
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
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是一
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就是宪法,下面是
现行有效的291 部法律(截至 2022 年3月11 日),分7
个法律部门。比如,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
济法。再下面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
条例。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还体现在其权威上。在中
国,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的根本属性——
人民性。
什么是宪法的基点,什么是宪法的核心归属?就是人
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除此之外,人民还可以通
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
务。
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
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我国在世界范围内
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的权力在法律中也可转化为公民个人的权利。从
整体上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从个体角度看,宪
法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写
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
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
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
仰。”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的独特优势。
什么是独特优势?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发展
道路和奋斗目标。有人说,对中国宪法的理解,特别是对
文本的理解,有很多窗口,其中对根本任务、发展道路、
奋斗目标的理解打开了通往中国宪法的一扇窗户。
中国宪法和西方宪法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规定
了国家的根本任务。从宪法发生学上看,西方所谓的立宪
主义强调的更多是通过规范控制国家公权力来保护个人自
由,缓和个人和国家公权力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对抗性的
关系。而中国宪法在长期奋斗和摸索中,将党的主张和人
民意志充分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解读中国宪法指明的根本任务,其特征可以用“现代化”
三个字概括。什么是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
大国、一个强国,但却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逐渐落
后了。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再次
富强起来。
实现 现 代 化和 国 家 富 强 、 民 族 复 兴是不 可 分 割 的 。
1954 年,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实现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
化。1964 年底,我国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即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改
革开放 40 多年的现代化建设,让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提
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思想在 2018 年修宪时被纳入宪法。比如,将“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宪法。再比如,明
确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在党内,对这个奋斗目标有非常清晰的路线
图和时间表。比如,到 2035 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宪法中明确现代化的目标是我国宪法的核心特色,与西
方国家的宪法有很大不同。
第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在国家制度和国
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当明确了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后,相应的我们要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么,宪法在其中能起到
什么作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
制度。
摘要:
展开>>
收起<<
习近平法治思想党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我国法治建设问题。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比如,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写道:“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