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XX高校思政课培训交流材料
VIP专免
2024-05-07
999+
19.15KB
2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XX 高校思政课培训交流材料
(2篇)
篇1:
所谓“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
构成,因此,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还广泛存在于
社会系统中。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课堂也存在普遍的共生现象,教师、教材、课堂、学生各
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素之间具有
内在统一性,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功效,具有不可替
代性。上述四维要素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生
态。观照思政课课堂运行过程,教学要素个性被忽视,其
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以致于思政课课堂难以产生“共轭效应”。
因此,亟待厘清四维要素的基本关系、重塑思政课课堂内
部结构、探索课堂协同教学策略。
一、共生理论下“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客观
依据
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
学策略提出的客观依据。思政课的课堂由教师、教材、课
堂、学生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共生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
由基本的要素构成,要素具有多种特性,相同要素按照不
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结构,要素形成的结构
决定着系统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效用。从课堂教学不同要素
之间的结构来看,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有限。思政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其作用体现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系统运筹、对
学生的循循善诱上。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发挥
不足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吞活剥”教材,而
融入不够。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学生
学习的文本载体,更需要教师通过加工改造后以形成鲜活
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吃透、改造、创造并从
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
效。二是“固步自封”课堂,而开放不够。课堂是思政课教学
的主阵地,但思政课课堂绝非是经院式学习的领地。一些
思政课教师仅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放弃了创新
作为思政课课堂要积极融入社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
和认识社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社
会大课堂中达到“知信合一”“学用合一”“知行合一”的教学效
果。
2.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受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
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此时,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受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
容重
复,学生创新受限。不同思政课教材在内容选取上不可避
免地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材呈
现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容易失去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二
是课堂生硬灌输,学生活力不足。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为
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会压缩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和研
讨的时间,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进而削减
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3.课堂中的“教”与“学”共融共生受限。课堂中的“教”与“学”共
融共生受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教材—教
师”关系看,教学设计上偏离学情,教材重构异向,师生共
融受限。教材作为教育介体,一端连接着教师的“教”,另一
端连接着学生的“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使教材显示出生机与活
力。事实上,一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盲目偏离学情,教
师将教材的内容奉为圭臬,忽视所授课学生的身心特点、
个性差异,存在严重的教材重构异向问题,从而导致在教
学设计中师生共融不够。二是从“学生—课堂—教师”关系看,
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师生共生受限。课堂教学中的
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最理想的课堂状态是课堂教学
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向同行。但目
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
教师成了“单向度的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教育信息,获
得反馈较少,教学全过程中忽视调控与反馈
,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丝毫不考虑学生的获得感,
师生无法产生共情。另一方面,教师任由学生自主发挥,
课堂演变成了“学生个性化展示”的空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
中单向信息传递,师生共享不够,无法达成师生良性互动
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综上所述,由于思政课课堂内部结
构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教育信息资源无法畅通流动,教育
氛围开放程度低,学生、教师、教材与课堂未形成相互依
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
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
化。”
二、构建“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协同创
新机制
思政课课堂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构成。思政课教学要围
绕教师、教材、课堂与学生这四大基本要素形成不同的育
人机制,探索思政课教学策略,建构兼容并蓄、互利共生
的协同创新机制势。
1.构建畅通的教学机制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前提。一
是心系教材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
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一方面,教师从教材
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
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
点,分析处理教材,
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所讲内容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教材出发又走出教材,进行教材的重构;另一方面,教
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
理解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找出教材与学生学习的
最佳结合点,根据这些情况精准制定课堂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课
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挥课堂功
效。在教学中,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
实践课堂仍然发挥巨大功效。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好
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传授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
的头脑;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延伸社会大课堂,拓宽学
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利用社会资源为实
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
2.激发学生学习内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关键。
一是立足“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一切教学活
动的组织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个性发展要求。
“最近发展区”就是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策略,教
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困惑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
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
要学”,调动好每一个学生内蕴的自主能动因素,
摘要:
展开>>
收起<<
XX高校思政课培训交流材料(2篇)篇1:所谓“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构成,因此,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也存在普遍的共生现象,教师、教材、课堂、学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功效,具有不可替代性。上述四维要素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生态。观照思政课课堂运行过程,教学要素个性被忽视,其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以致于思政课课堂难以产生“共轭效应”。因此,亟待厘清四维要素的基本关系、重塑思政课课...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