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论思考
VIP专免
2024-05-06
999+
15.28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新质生产力理论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
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实的物质技术基
础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国
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影响现代化进
程的重要因素。立足当前,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发
展的要素变革,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在新征程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
展。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一
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
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正是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
现代化的发展奠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
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能动关系来看,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是人
类现代化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
展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但又需摈弃了西方现
代化所奉行的以资本扩张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逻辑。
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继而到数字文明,深刻反映了生产力现代化是推动人类现
代
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现代化就失去了持之以恒的内动力和硬支撑。生产力
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
评价现代化程度的客观尺度,也深刻影响着政治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生
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物质生
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促进,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人
类文明新形态。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是中
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拓展的关键要素。在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突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
的束缚,打破阶层固化、利益固化的藩篱,极大地促进生
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文化建
设、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现代化转型的基础上,成功开辟和
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
有待优化升级,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高
端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
子”难题,加之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经
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更需要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才能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从世界经济发展的
历程来看,科技创新是人类财富增
长的不竭源泉,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不同的
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使人类迈向蒸汽机时代。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
广泛应用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气化
时代。在 20 世纪初期开始的以无线电技术及原子能的使用
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子时代。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无论是劳动力、劳动工具与方式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
根本因素,生产力无论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
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最关
键、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
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
技术的进步。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
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
摘要:
展开>>
收起<<
新质生产力理论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立足当前,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变革,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在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积累了一定的经...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