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
VIP专免
2024-05-05
999+
24.01KB
3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和利用自然以创造
物质财富的能力。诚然,不同研究对“生产力决定论”的看
法存在差异,但毫无疑问,生产力是产生和变革生产方式
的基础,是影响劳动力、劳动工具、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的基础性因素,甚至是历史阶段发展的基础驱动力,生产
力的质量直接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水平。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要“加快形成新
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
内涵进行了概括:“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
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
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
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
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
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加速演变,世界政治、科技和经济格局加速重构,
国际科技较量和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甚至部分发达国家以
国家安全、“去风险”等为名,对我国实施单边科技制裁,
推动“脱钩断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
论断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
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因此,有必
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着力点。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
(一)前置条件: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更迭
创新在生产力演进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直接体现在技术
进步层面。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复杂,生产力的
主导性已不再体现在单一技术上,而是体现于整个技术体
系中。Ellul 在1977 年提出“技术体系”概念,强调单一技
术脱离环境和系统的无效性,认为技术的整体性就体现在
其对环境和系统的依赖性上。Freeman 等认为,技术体
系相对于增量型创新、重大但单一型创新而言,具有更广
泛的影响。当技术体系发生变革时,通常会波及多个产业
部门,并涉及多个不同单项技术的升级与替代,从而形成
相互关联的创新集群。因此,在工程技术层面,技术体系
可以被视为同一自然规律、理论指导或服务于相同生产目
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技术群。在连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当出现新的科学或技术原理,或者出现重大技术、工艺改
进时,就会带来颠覆性技术创新,从而在相关领域引发一
系列连锁的技术变革,形成新技术体系对旧技术体系的替
代。技术体系的变革反映了技术创新过程从量变到质
变再到量变的演变过程。举例来说,当新能源电池技
术取得突破后,首先会促进汽车电机、驱动和传动技术的
创新,之后会催生充电、储能、电驱动和电控等一系列相
关技术的创新,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最
后形成对传统汽车技术体系的替代。具有颠覆性创新特征
的新技术能够带来更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或更高的生产
效率,从而推动生产组织模式的重组。这种创新还会创造
新的就业机会,并优化投入产出结构、产业结构,甚至促
进新经济结构的形成。技术体系变革同样会对生产力要素
更新、重组和替代产生巨大影响。以汽车技术体系变革为
例,从传统的油驱动转变为电驱动,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
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等的变革,还重塑了汽车零部件构
成和上下游产业链。与此同时,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劳动力
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更新。因此,技术体系变革尤其是新的
主导技术体系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替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
重要前置条件。
(二)技术条件:通用目的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所有技术都能对劳动者、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等
生产力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一些技术的产业化
及在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会对生产力产生更为深远
的影响,且其渗透的产业越多影响越大,也越有可能形成
系统性的新质生产力。Bresnahan 等将此类可被广泛应
用到多数产业的技术称为通用目的技术,并视其为真
正的经济增长引擎。通用目的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
与其他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良好互动,产生显著的正外部
性,从而形成普遍的生产力效应。例如,蒸汽机的发明使
得用机械力替代人力、动物力和自然力成为可能。蒸汽机
不仅在纺织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还覆盖了所有工业生产部
门和交通工具动力输出,催生了从纺织机械到轮船等交通
工具的一系列创新。蒸汽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动力来源,
也改变了生产、交通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对产业结构、经
济布局及劳动力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通用目的技
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技术条件。
(三)时代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
通用目的技术的产生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
动力。18 世纪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第
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 18 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机
械动力技术成为通用目的技术和新的主导技术,将人类从
农业时代带入了机械驱动的工业时代。这一变革使得以农
民为主的劳动力结构转变为以工人为主的劳动力结构,工
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
地在生产要素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相应下降,社会生产
和民众生活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
在19 世纪中前期,以发电机和内燃机为核心的能源动力
技术成为通用目的技术。石油等化石能源成为主要利
用能源,电力开始被广泛应用,能源价格大幅下降。钢铁
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产业迅速发展,汽车、飞机
等能源驱动型产业和家用电器等下游产业相继成为主导产
业。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要
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并投身于工业领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 20 世纪40
年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技术逐步走向融合,形成以电
子计算机和微电子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了社会交
往和知识交流方式,推动了新的主导技术体系的形成。信
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
型产业,人力资本和知识等要素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凸显,
制造业服务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生产效率提升驱动社会
分工进一步深化,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型就业逐渐增加并
占据主导地位,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信息处理与应用、通
信等信息产业相应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第四次科技革命兴
起于 21 世纪初,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
术成为通用目的技术,信息通信和数据采集、加工、处理
应用等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催生
了大批数据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必然出
现新的通用目的技术,形成新的主导技术体系,进而驱动
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或就业形式等出现变革,
摘要:
展开>>
收起<<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和利用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诚然,不同研究对“生产力决定论”的看法存在差异,但毫无疑问,生产力是产生和变革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影响劳动力、劳动工具、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基础性因素,甚至是历史阶段发展的基础驱动力,生产力的质量直接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水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概括:“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