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主题报告材料汇编(4篇)
VIP专免
2024-05-02
999+
32.21KB
3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主题报告材料汇编(4
篇)
目录
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品质向度
2.以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新文科建设呼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新时代机关党建职责定位的思考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品质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式
教育现代化凸显出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品质向度。
一是求真品质向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拥有求真品质
的前提,在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
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始终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
部署,擘画出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前进之路。20xx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推进教
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
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
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
略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
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
能新优势。
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成了中国式教
育现代化求真品质的实践逻辑向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遵
循社会需求逻辑,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改革开
放后,我国教育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办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表明人民的生活需要从“有没有”向“好不
好”转变,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新的社
会主要矛盾。为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中国式教
育现代化正朝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方向迈进。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
代化求真品质的文化逻辑向度。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着“和”之观念。如《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共,天下大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一花独放的现代
化,而是吸收借鉴各国先进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其次,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氤氲着“善”之理念。如《大学》中“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围绕
“立德树人”宗旨展开,与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是一
脉相承的。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括着“极高明而道
中庸”之思想。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之旨趣是超越人伦
日用而又即在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是让
全体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现代化,又是为世界其他发
展中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提供中国方案的现代化
彰显了“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境界。
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求真
品质的任务向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现阶段经
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能够为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人是生产力中
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一旦接受高质量教育而提高自身综
合素质,将会极大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实现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建设高
质量教育体系,也能够助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的实现。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从量到质的升
级,但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区域内教育内
卷化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满足人们对优质教
育需求、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不二法门。
二是求善品质向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求善品质的核心向度。进入新时
代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务,凸显了德性成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彰显了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求善品质。先秦时期,微言大义典籍
记载并论述了“德”;《道德经》中“孔德之容,惟道是
从”,指出“道”因“德”显现于世界;《左传》中“太
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将“立德”放到
“三不朽”首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首位,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
量,促进社会良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这表明,德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兴国重要
基石。没有德,其他各育无从发展;没有德,会使人精神
上缺钙,得软骨病;没有德,会出现“智而不仁,知而不
为”的社会现象。
让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教育公平,
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求善品质的内容向度。我国在不
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结合本国
国情和各国教育经验,陆续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
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
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等一系列方案和政策,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层面,既有教育近景策略,又有
教育远景战略,旨在构建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成果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使命。
三是求美品质向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美,在于具
有中国教育原创性之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
教育大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不同于欧美发达
国家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历经扫盲教育、普及教育、
全民教育,目前已迈入优质教育阶段;从学习苏联到学习
欧美再到彻底摆脱对域外教育的依附性,率先开辟了一条
发展中国家依靠后发内生性动力走出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实现了教育原创性发展,凸显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美。
据统计,19xx 年全国 xx%的人口为文盲或半文盲;到 20xx
年,中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率先消除了文盲。大专及以
上学历人口从19xx 年的 xx 万人上升至 20xx 年的 x.xx 亿人。
这些数据确证了我国坚持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实现
了从文盲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美,在于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
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发
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一是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源
于国家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基于经济社会稳定和
文化繁荣发展之上,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土壤中。二是教
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走适合本国教育发展之路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吸收借鉴域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决
不能照搬照抄。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立足于我
国基本国情,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走出
一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
以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我国,接近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布在县域,构成
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底层结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
的持续推进和县域发展进入新阶段,提高县域职业教育发
展水平,为乡村振兴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既是服务
国家战略大局的切实之需,也是夯实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基石、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乡村振兴亟待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处于全面跨越新方位,
乡村振兴战略是总抓手。以农业发展为例,质量兴农、绿
色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基本趋势,“互联网+现代农
业”“智慧农业”创造了农业新形态,一二三产业加速深
度融合,农业将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未来
还将有更多颠覆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生物、数字及装备等
跨界技术在农业中推广应用,而这必然需要更高文化素质
的从业者。然而,我国农村现代化尚存在差距。以农民受
教育程度为例,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平均受教
育年限不足 x年,在务农的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
到xx%以上,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不到xx%,参
加过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 x.x%。第 xx 次中国公民
科学素质调查也发现,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城镇居民
的差距达x.x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调研发现 xx%
的农民有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意愿,尤其是新生代农
民期待通过高水平、针对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新型职业
农民。因此,通过发展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既可以为
农民开展现代产业技能、创业能力以及服务技能的培训,
又有助于优化农民科学思维与农民现代思想观念,培养一
支高度认同乡村文化、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服务
乡村发展大局的基层人才,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赋能乡村
振兴,解决好“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教育标准”,
也是乡村自信的来源。县域职业教育依托县域而生,服务
乡村而荣。立足县域、贴近乡村、面向农民是县域职业教
育的基本定位,彰显了其具有的独特优势、现实功能和办
学特色。通过实现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乡村
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支撑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不断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为县域学
生发展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的通道,从而凸显乡村全面振
兴的“教育尺度”。
三大难题限制县域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一是县域发展与治理模式转变引发职业教育“贡献难
题”。近年来,我国广大县城发展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但学者发现,迅速攀升的城市化率背后是银行资本或金融
资本的助推,经营“城市化项目”成为县域新的增长动力
机制,房地产业取代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产业而
成为县域城市化的主导经济力量。房地产业对技能型人才
的吸纳能力极为有限,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
上推高了工业产业生产成本。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甚至可能要为房地产业的发展“让路”。县域工业产业发
展相对滞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可持续
发展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对本地职业教育的有效支撑和融
合发展,资源约束严重。非依赖高水平技术技能与高质量
人力资源的县域发展模式,导致职业教育在区域结构中难
以准确定位,区域贡献显示度低。
二是底层逻辑转换形成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难
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职
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技
能型劳动者”的基本培养定位受到了一定冲击。有研究者
发现,“中职教育已全面高考化”,升学是职业学校学生
的主要去向,升本是中职学校吸引生源的关键,县域表现
尤为显著。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主题报告材料汇编(4篇)目录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品质向度2.以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3.新文科建设呼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4.新时代机关党建职责定位的思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品质向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凸显出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品质向度。一是求真品质向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拥有求真品质的前提,在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