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VIP专免
2024-04-28
999+
39.11KB
4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
政治经济学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予全社会一个全新的标
识性概念。2023 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
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
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
能。”[1]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
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从理论逻辑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东北地区
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
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实践逻辑看,加快形成新质生
产力,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
级。这是科技创新命题,也是社会组织与体制改革命题。
现阶段,我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破解深层
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
力,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
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3]基于构成要素的发展,生产力总是处在从量变到
质变的能级演化当中。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
生产力,实质上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必须
深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考察生产力发展变
化的基本规律,解蔽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
的本质要义,剖析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互动逻辑
进而寻找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何以可能、发展新质生产
力何以必要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何以可为的体系化、系统化
理论支撑。
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从本
质上看,生产力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历
程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工资”部分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
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4]123 在“私有财产的
关系”部分指出,“土地所有者———无所事事的、只会
碍事的粮食投机商———则抬高人民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
价格,从而迫使资本家提高工资而不能提高生产力”。
[4]175,176 这两处所讲的“生产力”仅是泛指社会财富
的生产能力。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
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可以
分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制度和“工业违反自己意志而无意识
地创造的生产力”[5]两个方面。这是马克思从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如何界定
生产力内涵作出的初步探讨。在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
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是双重关系的表现,“一方面是自
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4]532 在此双重关系
中,“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
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
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4]532 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指出“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
产 阶 级 及其 统 治 的 存在条 件 的所 有 制 关 系 的 历 史 ” 。
[6]37 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斗争,
即“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
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
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
的总量”。[6]5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劳动二重
性的视阈,将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载体来研究,指
出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会形成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
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为生产力;另一方面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生产关系。生
产力是在生产方式的统摄下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存在,
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生产力是由多要素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
系统,可以称为生产力系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
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
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
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
及自然条件。”[7]53 可见,生产力系统是由劳动者、生
产资料、科学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方式四大要素共同组合
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
别。这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系统中
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是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一切物质
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对象和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工具。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性要素,是其他
要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承担者。科学技术知识是劳动
者对生产实践运行规律的认识结果,其反过来规定着生产
实践的进行方式。组织管理方式是生产实践中人流、物流
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如
《资本论》中提到的分工、简单协作和机器大生产等作业
方式。科学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方式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渗
透性因素,通过改善实体性因素的质或它们之间的联系状
态而发挥作用。总的来说,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和素
质,能够发明和改进生产资料,发现和创造科学技术,创
新联系方式与组织管理方式,并由他们使用来完成生产活
动。生产资料的增长及其功能发挥内含并体现着特定的科
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飞速发展及向现实生产力的
迅速转化,能够提高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生产资料和联
系方式与组织管理方式的实际水平。组织管理方式的专业
化和有效性,通过规范并调整生产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
能够提高和改进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
程度。
生产力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处在“旧质”瓦解和
“新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明确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
[8]这说明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力要素的发展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系统原
有的生产要素会不断优化。具体来说,劳动者质量的增强
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会有效提高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改
进和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自然力向生产力的
转化,会形成低成本的生产力;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先
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会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生产组织和管
理模式的现代化,也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是指
新的生产要素会不断加入生产力系统。在农业经济时代,
土地和劳动是基本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管
理、技术和知识等成为主要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通过
资本组合在一起,即“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
力”[9],从而创造出远超此前一切世代的生产力。在数
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同时,数据和数
字技术会赋予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
素新的内涵,而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就会进一步构成新质生
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社
会形态演进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
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10]43,“人们所达到的生产
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533
从根本上看,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涉及
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环节,还包括人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即财产关系、劳动关系
和交换关系等。更进一步地,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政
治、法律、文化等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通过对
生产关系发挥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观念形态以及整个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性质。马
克思认为,生产力一旦发生变化,就“必然引起他们的生
产关系的变化”[4]613,从而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与
之相适应,“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
革”[6]597,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从一个形态迈进另一个
形态。总的来说,生产力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
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更迭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
态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从长时期来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可
能会导致社会革命,从而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
产关系。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都要经历量变积累
到质变的过程。在一定时间段内,生产力发展未必会引起
生产关系立即变革。也就是说,当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
力发展时,它就会继续存在;在生产力的量变累积到产生
质变之前,生产关系也不会产生质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
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
会出现的”。[6]592
在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规定的限度内,如果人
能够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可以充分发挥
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局部地调整生产关系,以便更好
地适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对“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10]691 的历史规律的否定,而是说明,不
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变革生产关系,都要兼顾主体向度
的考察。从中国实践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革生
产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是我国实现经济赶超和
保持经济健康的一大法宝。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只
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
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
讲全了。”[11]37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勇于全
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
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12]当
前,我国生产关系虽然在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但是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重
大变化,也必然要求与之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我国需要
提高战略思维、坚持长远眼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
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可
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命题,又
是基于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的改革命题。
二、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质的跃迁
摘要:
展开>>
收起<<
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予全社会一个全新的标识性概念。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从理论逻辑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东北地...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