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探析
VIP专免
2024-04-27
999+
18.29K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探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论断阐明了中
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
确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
伊始,就自觉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进行了艰辛探索。从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现代化的视角研
究和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及基本
经验,对于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
义。
一、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
程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以后,在现代
化浪潮的席卷下,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裹挟中,中国被
迫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开启了追求现代化的漫漫征
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的新
篇章。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以
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将实现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历史
使命,不仅打开了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而且主导了现代
化发展的全过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
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现代
化看作十分紧迫的任务。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论述
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并且分析了工业化和民族独立的关
系。毛泽东认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
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949 年 3 月,毛泽
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工业化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
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
出发点”,强调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即将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形势
下,对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及发展方向的清醒认识。毛泽东
在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实现工业化的未来国家建设构
想,强调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彰显了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
深刻关切。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从“工业
化”拓展为“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条件
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挑
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吸收了苏联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又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加
深对现代化的认识。一方面,高度重视工业化的作用。在
当时的条件下,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真正保卫国家安
全,避免沦为他国的附庸。为了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号召
我们既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资本主义国
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将现代化的目标发展为四
个现代化。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
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
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描绘了现代化的发
展蓝图。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中,将我们党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由三个现代化扩展为四
个现代化,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贡献。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
术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发
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提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真正将现代化作为国家
战略安排,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文化大革命”结束
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做
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按下
了现代化发展的快捷键。一方面,深刻意识到四个现代化
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将现代化建
设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将四个现代化和建设现代
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伟大的历史使命。 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能否实现四
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另一
方面,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建设中国自己
的现代化。邓小平实事求是地确定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
标,明确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总结和反思经验教训,
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此后邓小平又多
次重申“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清晰
地表明了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反映
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和深刻把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清醒认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
国情,科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提出
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命题,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的范式转型,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系统、全
面、科学的理论,将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了新阶段。首
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绘制现代化的战略
目标。一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到本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其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一系列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创新理论,着力解决现代化过
程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再次,不断
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其一,在与其他
国家的横向比较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习近平
从五个方面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和突出优势。其二,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论断、新命题、新概括。在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概念,阐述了走自己的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者的相互关
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自己的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有机统一,“新”是因为它是有别于西方资本主
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
础上全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科学内
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构建了中国式现
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美好愿景。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探析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论断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自觉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从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现代化的视角研究和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对于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以后,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在西...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