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向度
VIP专免
2024-04-25
999+
20.05KB
2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话语体系的构建向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话语体
系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话语体系,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从逻辑向度上
来说,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
价值向度上来说,蕴含着政党、国家、人民三重维度的价
值指向;从原则向度上来说,要遵循融通中外、纵观古今
上下联动、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从路径向度上来说,要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人民立场、强化批判反思、广泛凝聚
共识,探寻提升文化话语体系阐释力、说服力、引导力、
传播力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文化自信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
设。”立足新时代,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是关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话语体系建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
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子集项”。因此,从逻辑、价值、原
则、路径四重向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加强这一体系的建构,既有利于增进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进
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向
度
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的新时代,构建融通中
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
化建设理论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传统优势的继承发扬,是对党在新时代实现文化
使命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
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理论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马克
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源浚者流长,
根深者叶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可行
性在于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和价值支撑,能够从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理论资源中获得思想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关于
文化话语构建的思想,一方面,把对文化话语的研究与文
化话语权争夺和人类文化解放结合在一起,对抗市民社会
的权力和资本逻辑以此建构无产阶级主体的阶级意识,通
过阶级分析深刻揭示了文化话语的内在规定、根本目的及
适用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在 1850 年发表的书评中尖锐地指
出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进行阶级统治的荒谬性,强调:
“特权阶级现在即使不成为十足的贵人和贤人的阶级,至
少也是说话时‘吐字清晰’的阶级;而被压迫的阶级当然
是‘哑巴’,是‘说话吐字不
清晰’的阶级。”这里,“吐字清晰”和“哑巴”的划分
变成纯粹自然的历史的阶级差别,就是有无文化话语权的
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领导权与政治经济领导权、
新型政党与无产阶级文化理论教育等关系的科学分析,深
刻地揭示了文化领导权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手段。在对无产
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强
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唤起人民的集体意识,增强“无
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通过教育和自觉学习从
外面灌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等
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初步探索提供了重要思想
保障。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和对无产阶级话语权的追求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话语构建的
思想蕴含着鲜明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其价值逻辑与
真理逻辑的辩证统一。
历史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统优势的秉承发扬。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
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历史根基。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道路,在话语阵地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在话语内核上始终
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在话语队伍上始终坚持文化发展创新依靠人民、为
了人民和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话语策略上始终坚持弘扬民
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
学文化建设;在话语传播上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深
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话語体系建设的认识境界,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特优势,在时空推进中对文
化话语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一
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宝贵经验。
实践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党在
新时代实现文化使命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时代是思
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话语体系,既是一个深刻的思想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生动
的时代实践课题。首先,从文化发展的维度来说,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亟须与之相匹配的
文化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取得巨大进展和辉煌成就,但其文化建设实践和经验是
以西式为主他者话语体系难以解释甚至是不愿承认的,我
们亟须一种“表达自我”的话语体系解释其合理性和正当
性。其次,从学术创新的维度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亟须将构建文化话语体系作为生长点和
突破口。当前,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我国
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
失语尴尬位置,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滞后于实践创新的
现状和矛盾亟须将构建文化话语体系作为生长点和突破口
最后,从国家形象的维度来说,新时代中国加强对外文化
传播能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亟须文化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
针对西方有些国家一味鼓噪各种论调、恶意制造各种陷阱
和扭曲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情况,为消除“崛起中的烦恼”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加强对外文化传播
能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重塑国家形象、终结西方话语霸
权的必然之举和现实之需。面对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共
产党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
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繁荣兴盛,就须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这篇“锦绣文章”。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向
度
基于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
体系的时代定位是新型文化话语体系,其蕴含着三重维度
的价值指向。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构建的任务、目标、现状表明,供给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政
党文化建设思想、支撑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以及反映人民
群众美好期盼的體系结构势在必行。
政党角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实现党
的文化战略目标和文化使命、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内在
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
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的由其部分最积极分子所组成的具
有共同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而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拥有鲜明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是政党区别于其他利益集
团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性和独特标识,不同的政党代表的
阶级立场和利益是不同的,由此对应的文化话语体系也具
有本质差异。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
终坚持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战略行动的目
标纲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
是党长期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场域保持领导核心地位的重
要原因。但是,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具
体的,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建构代表无
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党在治国理政
文化实践中牢牢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
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有利于提高民
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
觉,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纵深发展;有利于紧紧跟随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党的文化战略目标和文化使命
维护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向度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从逻辑向度上来说,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价值向度上来说,蕴含着政党、国家、人民三重维度的价值指向;从原则向度上来说,要遵循融通中外、纵观古今上下联动、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从路径向度上来说,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人民立场、强化批判反思、广泛凝聚共识,探寻提升文化话语体系阐释力、说服力、引导力、传播力的建构路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文化自信“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