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
VIP专免
2024-04-24
999+
27.96KB
3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
谈会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
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在听取黑龙江省委
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
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
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
键要素赋能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
全局的新要求,也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
方略,更是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必须准确把握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
制机制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以新质生产力培育
新产业,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努力抢占发展制高
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从本源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
结合而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用的、具体的、
劳动的,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的
统一。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的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关
键要素,因此,也可将生产力视为这三个关键要素相互作
用的生产系统。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力
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
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
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新产业、新技
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先进生
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
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发生质的跃迁,
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对象和新的劳动
资料。
具体来看,一是新的劳动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
形成对那些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产生新
的需求,催生新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从而推动一大批
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
加快学习新技术,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推动要素优化
配置、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的劳动者。另一方面,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推动
更多劳动者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
的热情,释放
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为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劳动者
提质赋能,催生经济系统内部的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新的劳动对象。
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为新
的劳动对象。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语音、图形、图像、动
画、视频、多媒体等数据被加工后成为信息,这些信息经
过有效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后可释放巨大的生
产力效应,并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催生战略性新兴
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产业。三是新的劳动资料。劳动资
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信息
和数据不仅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注入了可无限循环利
用的新的劳动对象,同时注入了新的生产工具,即以网络
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机器体系为主体的信息工
具。信息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认知边界不断扩大、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传统工业生产力系统中的生产工具以机器设备
为主体,而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对传统的基础设施、能源、
机器设备等要素资源进行整合,也需要数字经济下的数字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再造背景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产业升级过程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环节攀升的支持,并且更
多地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新兴
技术作为技术工具。同时,这些新的劳动资料具有明显的
正反馈、网络化、节点式特征及高度的知识密集性和强大
的外部性,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产业不
断创造新的价值。
(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
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相比传统
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
配置优、环境友好等关键特征。
一是涉及领域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于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
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领域,
其本质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将新质生产力与新
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
未来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过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关联、同频共振、相互促
进。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发展的具体领域。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科
技与产业结合形成的产物。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孕育兴起、不断
壮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并非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其扎
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之中,以新产业
的壮大升级实现生产力跃升,因此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主
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二是
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
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
果,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突破推动形成的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
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
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干细胞等领域技术取得
突破性进展,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等技术创新更加密
集,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新材料等重大基础
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
科学与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多领
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层出不穷,新兴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颠
覆性影响,推动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形成新
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围绕具有
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加
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推动一大批先进和前沿技术尽快
涌现、不断产业化并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
要素配置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科技、
金融、人才、数据、信息等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素组合方式发生变化,要素配
置效率明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
平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带动产出效益、生产
水平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实现质的跃升。因此,新质生
产力的形成要求科学技术、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
息等高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相协同、相匹配,并且
尽可能扩大资源要素的协同范围,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
场,推进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四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生产力忽视对自然的
尊重和保护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生态属性,是兼
顾发展与保护、重视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力,强调在创造
物质财富的前提下推进可持续发展,因而更加注重绿色技
术的研发和普及;由通晓绿色科技、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
劳动者,以清洁生产的机器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资料,
以绿色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对象等组成,是绿色理念
得到普及、生态价值充分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运行
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注重系统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环
境友好的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六大形成条件及其现状
(一)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和
群体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活水。当今世界,主
要发达国家都把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
开辟新赛道的主要路径。如,X的《无尽前沿法案》提出为
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提供 XX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重点发展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十大领域。X的“新欧洲创
新议程”提出加强 X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改善 X
初创企业和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等X 项行动,以支持植
根于尖端科学、技术和工程,并与物理、生物和数字领域
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领域。X的《第六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
计划》提出与实现“X”相匹配的科技需求与技术支持计划。
我国也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前沿重大科技成果不
断涌现。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空间技术、
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先进技术已具备产
业化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成熟的AI 技术逐渐
向代码库、平台和系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的
阶段。AI 框架正朝着全场景支持、超大规模AI、安全可信
等技术特性深度探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在量子科技领
域,我国相关科技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专利储备居世界
前列。20X年,中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
球的X.X%,超过了 X、X、X和X的总和。X、X、X等研究
机构及 X、X、X等科技公司已取得多项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其中量子通信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通信技术领域,我
国5G 必要性专利数全球第一,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要素赋能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