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的探索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4-24
999+
34.72KB
3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
逻辑的探索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
形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动力,无疑是亟须解决的
重大难题。2023 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时
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
产力。”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构
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性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在科技
创新、产业变革的加持下对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的作用越
来越明显。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兴产业为
主导,以产业优化为方向,更加关注生产要素的新质投入
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新型驱动。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度不断提升,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出发,
重点阐述其基本特征[1-2]、生成逻辑[3]、战略意义[4]、理
论逻辑与实践路径[5];二是从指标测度出发,根据其特征
选取合适的指标基于中国情景利用熵值法进行量化[6];三
是从影响研究出发,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7]
、助力新型工业化[8]、形成发展动力[9]、助推产业调
整[10]、赋能产教融合发展[11]等应用性研究。然而,研究
的视野广度还需拓展,目前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
体系建设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分
析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情况下,重点探究新质
生产力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识别新质生
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赋
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化、智能化与技术化快速发展的
条件下,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
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呈现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它以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其
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
“新”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聚
焦于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化产业;
“质”主要是相对于“量”而言,强调生产要依靠知识力
量、依靠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和创新赋能以达到生产提质
增效;“新质”即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将科技创新
等要素赋能于现代化产业以衍生新形式和新质态。“生产
力”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提出的三个关键要素:劳动力、劳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第一,新质生产力要求具备高素质的新劳动力,主要
体现在劳动理念和劳动技能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全社会
营造重视人才和人才创造财富的氛围,激励广大劳动者释
放聪明
才智,转变劳动观念,跟上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学习
新技能,发挥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
保障。另一方面,掌握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劳动技能,利
用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升自己的综合劳动能力,以
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劳动
力,通过高素质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优化,促进经济发
展。
第二,新质生产力需求“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包括
提供生产基础的物质资料和起到传导作用的中介资料。一
是人们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既有传
统的基础设施,也有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新基建等资料。
二是协助劳动者将技能传导至劳动对象的中介资料,主要
通过创新和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创造力:创新是新质生产
力实现的核心,创新为劳动资料的改良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创新突破关键性技术的瓶颈,必将引发生产变革,产
生质的变化;数字化则有利于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
运营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数实融合”,发挥
“乘数效应”,进而形成具有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等
特性的“新介质”。
第三,新质生产力需求“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体现
在新质产业和绿色发展两个层面。一方面,在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情况下,加之科技创
新成果不断转化,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劳动对象也
在不断发生改变,对于不同地区的产业做出不同的要求,
包括东部地区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部地区打造现
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建成资源精深
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争
取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
具备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加
速新旧动能转换与数字化赋能,形成经济系统的绿色循环
发展。劳动对象日益趋于类目增加、虚实共存,由此演变
为“新料质”。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变
革的情形下提出的新概念,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
更注重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新征程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新概念,符合与时俱
进的经济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
展理论为内在要求。二是更注重创新性。相较于传统生产
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涉及
的领域新、技术要求高,希望在关键核心领域以创新引领
发展。三是更体现数字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
作用起到了倍增效应,赋予了传统生产力更高效率的属性
以数据化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四是更兼顾未来化。强调发
展未来产业,注重劳动力高素质能力培养,将新生产要素
融于各产业、各领域,以促进未来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
五是更注重新产业的培育。现代化产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
的核心,由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会形
成新的生产力,有利于建设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
产业体系,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
202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
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
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
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
总书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做了深刻的阐述,基于此,
本文从产业体系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
化和融合化六个维度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产业化体系
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
完整的产业体系需要具备齐全的产业门类、完整的产
业链供应链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与政策,产业间能够破
除界限,相互联系,形成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才能
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具有坚实的支撑。近些年,美国等发达
国家实施制造业回流、离岸外包和经济制裁等措施使得中
国产业链完整性受到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迫
在眉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发展,同时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
产业,推动实体产业和虚拟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产业与特
色产业同时发展,丰富产业多样性,弥补产业空缺,在多
领域共同发力,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内
部的良好循环和产业间的互补效果,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
中高端水平跃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安全化
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产
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保障,当面临不利冲击时,产业
链只有具备足够的韧性才能释放出抵抗各种冲击的能力。
当前,面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大国博弈加剧、脱钩断链
和筑墙设垒等现实挑战,急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
攻坚克难,攻克卡脖子技术,调整产业链布局与分工,着
力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守住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底
线。新质生产力演变成为众多行业关键底层投入部门的需
求,以新质生产力补齐产业链缺口、短板和弱项,以高素
质劳动力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服务,以新材质弥补弱
势产业上下游的完整性,实现对产业体系中关键环节的自
主把控与掌握,在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
业和新兴产业形成的领先优势。新质生产力把产业安全作
为行稳致远的保障,提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国
际竞争优势,推动国内外产业畅通循环协作,在更多领域
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创新化
摘要:
展开>>
收起<<
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的探索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形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动力,无疑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性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加持下对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的作...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