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发展拔尖创新人才
VIP专免
2024-04-23
999+
23.75KB
3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
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
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
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
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创新主动权,率先取得了重大
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而突破的产生来自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要依托大学
1962 年,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提出了著名的“汤浅定
律”,认为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
国、法国、德国至美国,经历了四次转移;与此相呼应,
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也
经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四次转移的过程
而高等教育中心形成于科学活动中心之前,直接或间接地
引起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其背后的逻辑正在于此。
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长足进步,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但整体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表现出明显的
“均值高”“方差小”的特点,即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掌握
方面的平均水平较高,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但拔尖人才
相对较少,
当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时,特别是需要颠覆性创新时,这
一短板就明显暴露出来。折射到科技创新领域,当目光投
向从“0到1”的突破时,就会发现在当代我国对世界科技的
突破性贡献屈指可数,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重大原始发
现、原创理论还远远不够。近几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遇
到的“卡脖子”问题,也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的一种反映
其根本症结就在于源头创新的顶尖人才不足。斯坦福团队
2022 年10 月发布的最新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
美国入围科学家 78014 人,占总收录人数的近 40%,我国
(大陆)虽在全球排第 5位,但却仅有7795 人,仍然存在
较大差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
短板。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
创新活跃期;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经济社会发
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化遭遇逆流
特别是美国对我国经济、科技的打压遏制持续升级。在这
一时代背景下,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
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社会各领域对拔
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探索能够实现“从 0到1”范
式突破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仅是关系到“两
个大局”的破局关键,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的重大命题。
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
件
我国正式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最早要追溯到2002 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1];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培养拔尖创新
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21 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
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自
主可控能力”;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加
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
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拔尖创新
人才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
的土壤之上,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已经具
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我国已建成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非凡的进步,由过去曾经文
盲率高达90%以上发展到现在进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奇迹。《202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
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 所,其中普通本科
学校1239 所(含独立学院164 所),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 ,其中在学研究生
365.36 万人,含在学博士生55.61 万人,在学硕士生309.75
万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对教育的高投入密不可分。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
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 G党P增长速度。
从2012
年起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党P总量达到4%的国际水平
线。《2022 年 全 国 教 育 经 费 执 行情 况 统计 快 报》显示,
2022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61344 亿元,国家财政性投入
48478 亿元,占 G党P比例为4.01%;其中高等教育经费总
投入16397 亿元,比上年增长6.2%,在各级教育经费中增
幅最大。这足以看出我国大力兴办高等教育的决心,也体
现出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
当前,从体量上看,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而且
正在向强国迈进。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家先后
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
学”“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在普及化大发展的同时,
下大力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在各大世
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的位次都有明显提升,也侧面反
映出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尤其过去10 余年间,以
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
兴起,除此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还有多所
定位于高水平、研究型的新型大学陆续谋划筹建(见表
1),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引进高端人才,站在科
技前沿,努力在短时间内形成冲击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1 年度年轻大学自然指数
中,南方科技大学排在第2位,西湖大学成为上升最快的
25 所年轻大学中最年轻的一所,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
展开辟了新赛道。
经过了几十年的量的积累,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内涵式
多样化的方向纵深发展,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具备了自
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宽广平台。
2.我国已形成上下一致的强烈改革共识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最初起于高校
的自觉行为,经过学界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最后在政府层
面形成指导性政策和系统性方案,通过“先民间,后官
方”的发展路径,达成改革的一致共识。
起步于 1978 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是我国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首次探索,通过打破常规选拔培养天赋卓
著的青少年,输送出诸多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类似的少
年班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开设;此外,各
类“英才班”“创新班”“实验班”模式也相继出现,近
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设数学英才班,招生范围前移
至高二学生,并以综合测试、专业测试作为主要录取依据
清华大学进一步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
划”,进行本博贯通培养,招生对象进一步前移至初三学
生,全国统一高考不再作为选拔环节;2022 年,西湖大学
正式启动本科“创新班”改革试点,首届面向浙江招收高
二、高三考生,旨在精准选拔对基础学科有突出潜力和兴
趣的好苗子。来自高校的主动试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
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障。为回应“钱学森之
问”,教育部在 2009 年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
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 1.0”),围绕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和计算机 5个专业,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
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 19 所大学进行试点,构筑基础
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2018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
在前期十年探索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拔尖计划 2.0,实施范围
从原有 5个专业扩大到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领域,
两年遴选了60 所高校建立了 199 个基地,在选拔、培养、
评选环节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广泛掀起创新人才培养的
“质量革命”。2020 年,教育部又在全国 36 所高校试点实
施“强基计划”,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的招生模式,
使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再上新台阶。
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我国从政府
到高校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都有着强烈的意愿,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为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
“中国方案”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3.我国已拥有体量丰厚的人才科技支撑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创新主动权,率先取得了重大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而突破的产生来自顶尖人才顶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要依托大学1962年,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提出了著名的“汤浅定律”,认为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经历了四次转移;与此相呼应,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也...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