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哲学意蕴
VIP专免
2024-04-23
999+
23.25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哲学意蕴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又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
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破
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
的批判性超越和重构。理解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价
值哲学向度审视这一创新性实践和理论的道义合法性。中
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
坐标原点、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理想、以
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规范、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标
准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系统,从而超越了以“原子式个
人”为主体、以抽象的“资本”为终极目的、以实现资本
增殖为实践导向、以导致零和博弈的“普世价值”为价值
规范、以资本积累为价值标准的西方现代化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哲学;人民中心;人民
至上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现代化指涉了近代以来人类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人类社会全方位的系统而深刻的
变革。作为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现象,现代化代表了世界
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以一种“外在必然性”存在于世界各
后发现代化国家之中,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后发型现代化
国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
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并成功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现
代化的发展道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
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
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从价值哲学视角看,“中国特色”在于它以中国共产党为
领导力量,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守
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包括价值理想、价值导向、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在内的系
统完整的现代化价值体系,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物
化”的西方式现代化价值逻辑,科学回答了“我们究竟需
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
问,开启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现代文明形态。
一、确立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内涵的现代化
价值理想
从价值哲学论域把握现代化,首先要明晰价值主体和
价值理想,即从谁出发把握世界意义的价值前提性问题。
明确哪类价值主体就会确立哪种价值立场、价值理想、价
值导向、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就会呈现出哪种“意义世
界”。“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
题。”[3]857“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
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人
关于现代化的上述思想自觉,开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
价值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想。
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
值理想。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状态为依据看
待和评价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他高度肯定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制生产方式之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
明的进步意义,即“资本主义的文明面”。“资产阶级在
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一方面
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
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
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资本主义通过唤醒和张扬人
的理性将人从对彼岸世界的崇拜和人对人的依附性状态中
解放出来,并以大机器、大工业、世界性交往、民主、法
治等开启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新文明——工业文
明,将人类文明领进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用头立地的时
代”,也即恩格斯所指认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
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实
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发展前景。另
一方面,马克思透视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现象背
后潜藏的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即“资本主义的野蛮面”。
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为终极价值追求,将人贬低为
满足资本扩张本性的工具,用“原子式的个人”的虚假的
自由、平等掩盖和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事实不自由和不平
等,使人陷入“人为物役”的泥淖之中,将人束缚在此岸
世界世俗抽象物即资本的宰制中。这样的文明“一极是财
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
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野
蛮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是以物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人的
独立性和个性的颠倒的文明,是使现实的人物化、工具化
单向度化的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物的世界增值与
人的世界贬值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而资
产阶级又无力走出这一自己制造的怪圈,这个曾经仿佛用
法术创造出巨大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魔法师现在“不能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种以“物”为
目的崇尚工具理性的现代化必然将被一种诉诸于“人对人
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向人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
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以人为目的的现代化所取代。因
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勾
勒的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
值理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为价值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在当代中国
的具体化。如果说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植根于现实的人的实践又指向未来,表征着人类对人的需
要与匮乏的现实之间矛盾关系的动态把握的话,那么中国
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洞察则直接标
识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目标的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发
展演变。其一,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近代中国历
史境遇造就了中国现代化独特的出场方式,形成了以求得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先决性条件的现代化价值目标。一
个富强的中国,一定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因
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
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
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美
好愿望,而且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和政治前提。其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演变为人民希望建立先进工业国和实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与落后的农业国和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这
一时期人民期望摆脱“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共同愿望,
促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
防和现代科學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领导人民展开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五年计划,建立
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三,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表征了人民对解决温饱
和实现小康的强烈企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
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以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家迈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人民的共同需要
和根本利益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立足于历史的现实条件
合理确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
和推进现代化进程,迥异的历史境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中
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一开始便有别于以资本逐利为目标
的西方现代化。
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还是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世
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
追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恩格斯
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世界情怀,将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和
世界人民追求幸福未来融贯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坚定走
和平发展道路并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天下胸怀为人类谋进
步、为世界谋大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各国人民
的普遍关切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努力建设一个公
平正义、繁荣进步的美好世界,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拓展了人类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二、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价值主体依据价值立场和价值理想在实践
活动中确立的一个具有指向性的、长期的、稳定的价值观
念,它深刻影响着价值主体的行为抉择和行动方向。资本
主义社会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现代化逻辑驱使下,确定了
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并以这种“普照的光”折射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为“本位”,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价值导向,并将追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内嵌于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
根本政治保障。现代政党与现代化具有历史同构性和发展
互促性,现代政党产生于世界现代化背景中,又以其政治
身份和力量介入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在当代现代
化建设中尤为明显,以至于政党成为区分现代化性质的本
质属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所领导
的现代化的人民性。“相比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其他阶级
和政党而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
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现代化作为一项“未竟
的事业”,它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个先进的政治领导力量作
为“主心骨”和“定盘星”以确保事业的正确方向。进一
步讲,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历史也印证了没有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
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充分尊重
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
伟大团结精神和斗争精神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的
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哲学意蕴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超越和重构。理解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价值哲学向度审视这一创新性实践和理论的道义合法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坐标原点、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理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规范、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标准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系统,从而超越了以“原子式个人”为主体、以抽象...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