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物宣传报道怎么写(19篇2.9万字)
VIP专免
2024-04-05
999+
112.93KB
8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从这些精彩范文中, 学习人物宣传报道怎么写
(文章来源于网络)
“多帮群众做些事, 我心里踏实”.......................................2
“绿色卫士”张建伟..........................................................4
“环保达人”张运和..........................................................6
工地副总工是个俏丫头....................................................9
王传喜: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13
叶会生: 从怕电到爱电.................................................17
石远军: 让苗寨人“坐在家里金自来”..............................20
援助非洲马里种茶的安化人...........................................24
把最难上的课上精彩....................................................27
“这个家最对不起的就是你”...........................................32
“好口碑”都是干出来的..................................................37
做工地上的“万金油”.....................................................41
残疾人走上致富路的“蜕变记”.........................................44
他, 累倒在扶贫路上....................................................47
罗霄山下“娃娃村官”.....................................................50
为人民服务“不下班”.....................................................52
“乡亲们不脱贫, 我就不离开”........................................56
他, 将自己燃成一支火炬..............................................60
既解“当前困”又谋“子孙福”.............................................66
“多帮群众做些事, 我心里踏实”
9 月 18 日,在常德市武陵区扫黑办,从区司法局法律
援助 中心抽调来的欧波在忙着整理资料。记者采访他时,翻
看了 5 本 他在武陵区和安乡县基层司法所的工作笔记,上面
记载着他帮群 众做的一些事。他说:“多帮群众做些事,我心
里踏实。”
今年 45 岁的欧波于 2002 年底考入安乡县司法局,被分
到芦 林铺司法所工作。为尽快打开局面,学财税专业的欧波
边工作边 学习法律,并印发工作联系卡,沿芦林铺码头发放。
当地一商户 以为他是作秀, 当场撕了联系卡。这让欧波更加
坚定信念:“要 获得大家认可,一定要多为大家分忧解难。”
当地一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夫妻因两地分居而闹起了离婚。
家人通过联系卡找到欧波。欧波租摩托车,5 次到其家中调
解。 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但在欧波的调解下,双方对小孩
抚养、老 人赡养、财产分割等方面做了妥善处理,没有留下
后患。2003 年至2004 年,是农村土地纠纷发生较多的时
段。土地 纠纷涉及群众根本利益,很难调解。欧波带着调解
文书和公章四 处跑,最多的一天调解了 3 起土地纠纷。安德
乡有一户村民租了 一块地种棉花,土地“主人”却改了主意,擅
自把地租给第三方,
于是三方起了冲突。欧波调解时,有一方出言不逊威胁他。
欧波 没有畏惧,摆事实、讲法律、谈后果,反复磨了三四轮,
最终保
护了受损方的合法权益。
欧波始终把群众的诉求放在心中,努力维护群众正当利
益。 安乡县安裕乡有一块四五十亩的水面, 由外乡人齐某夫
妇承包。 在合同没有到期、也没有协商的情况下, 由村里转
租他人。“我 们不能牺牲养殖户的利益。”面对乡村两级支持第
三方承包的压 力,欧波立场鲜明,他前后一个多月奔走于乡
村和养殖户家里, 让齐某夫妇得以按合同继续承包。
2010 年,武陵工业园一个薯片生产企业与津市白衣镇
荷花 村签订了马铃薯收购协议,后来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
以马铃薯 不合格为由拒收,引发跨区域涉农纠纷。欧波冒着
大雪,经过两 天沟通,使该企业拿出 3 万元,弥补了农户的
损失。
在基层工作这些年,欧波平均每年调解纠纷
100 件左右,签 订书面调解协议 40 多份。
他总结的调解 “三步法”——普法宣 传、向纠
纷双方发放告知书、司法调解,在常德市司法
系统推广。 2011 年后,欧波在武陵区司法
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在册矫正 对象有
200 多人,没有一人脱管漏管。在区司法局
法律援助中心 工作期间,他每年受理申请
200 多件,没有出现一起投诉,多次 受到省、
市、区有关部门表彰,被评为“湖南好人榜”
敬业奉献 好人。“绿色卫士”张建伟
拍摄湘江,记录湘江,是我们的责任。
人生在世,一定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保护湘江了,这是我们志愿
者
共同努力的成果。
“东八线有垃圾焚烧!”5 月 2 日下午,在环保 AAA 群里,
张 建伟发送了这样一条信息。长沙县环保局执法人员立刻反
应,赶 到现场阻止了垃圾焚烧。
张建伟,湖南省绿色卫士捞刀河大队队长、长沙市雨花区
洞 见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从事公益事业多年。先
后参与 湘江、浏阳河、捞刀河全流域环保漂流等活动,被称
为“绿色卫 士”。
作为保护湘江“绿色卫士”的一员,张建伟最常动用的“武
器”就是他手中的无人机。“用无人机巡逻可以更加快捷地发现
污染源,让志愿者、执法者能及时地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2012 年,张建伟购进第一架无人机,开始在湘江边巡逻,
监控秸秆焚烧、企业污水排放。“我手中这架无人机, 已经是第
14 架了。”他笑着说。2011 年,张建伟参与湘江全流域环保
漂流与调研;随后几 年时间里,他分别参与策划执行了
“湘江全流域环保漂流”“浏阳河全流域环保漂流”“捞刀河全流域
环保漂流与调研”。
调研过程中,张建伟用相机记录上万张照片,发放宣传
资料 超过 3 万份,被各级政府采用的视频线索上千条。“仅
2017 年‘捞 刀河全流域环保漂流与调研’,我拍摄的素材就有
500 多 G。”他 细数着,“这几年下来,素材都有上千 G 了。”
“拍摄湘江,记录湘江,是我们的责任。”张建伟告诉笔者:
“人生在世,一定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2013 年 11 月,湖南启动 “绿色卫士”行动计划,将其作
为 湖南省 “ 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全省湘江流域 400 多名志愿者分布在湘、资、
沅、 澧、洞庭湖“一湖四水”,“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行动将延伸拓
展 到全省 14 个市州。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保护湘江了,这是我们志
愿 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张建伟一边观察手机中无人机拍摄到
的图 像,一边巡视捞刀河边上的污染情况,“对我而言,生命
不息, 则环保不止。”
“环保达人”张运和
几年时间,张运和足迹遍及长沙一江八河,累计徒步
700 多 公里,拍照 2 万余张,走访企业 100 余家,与当地
居民座谈 200 余人次,最终拿出3 份总计 3 万余字的调研报
告,并向中央、省、 市相关部门寄送建言信30 多封5 月
23 日清晨,没有舞台、灯光、掌声,几张桌子一围,“绿 色营”
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作品比武大赛,在岳麓区银盆岭街道
银 星社区的空地上开锣。废旧扑克牌变成花瓶,塑料汽水瓶
扎成扫 把 … … 100 多件作品,参赛者和市民围着桌子边看新
鲜边投票。
可别小看这场简单的比赛,作为发起者,即便有着 33
年环 保活动经验的张运和,也筹备了好几天——在群发给参
赛者的信 息中,他甚至不忘提醒:记得自带手帕和茶水,不
要使用矿泉水
和一次性用品!
全家人均拥有 10 条手帕,每人都属典型的 “手帕族”,30
多年坚持用竹篮和布袋买菜购物,冲厕、拖地用水 90%来自洗
衣、 洗菜的水,住酒店从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至今不买车选
择公共交 通出行 … …在不少人眼里,张运和一家人的环保行
动可谓到了 “苛刻”的地步,但正是在他的身体力行和推广下,
越来越多的 亲朋好友开始积极践行环保。
今年 64 岁的张运和是浏阳人,来长沙之前,他以看似
“笨
拙”的方式——徒步浏阳河与支流数百公里实地调研,拿出
了生 态环境调研报告与治理对策。
5 年前,他来到长沙。湘江长沙流域及圭塘河、龙王港、
靳 江河等流域均留下了他的调研足迹。“为了搞清污染源,
二级支 流也不能放过,有时一天徒步 20 多公里。”几年时间,
张运和足 迹遍及长沙一江八河,累计徒步 700 多公里,拍
照 2 万余张,走 访企业 100 余家,与当地居民座谈
200 余人次,最终拿出3 份总 计 3 万余字的调研报告,
并向中央、省、市相关部门寄送建言信
30 多封。
刚来长沙那会儿,张运和人生地不熟,如何宣传环保?
“我 自掏腰包 6000 元制作了可折叠的宣传板,足足 60 块,
每次都是 和老伴一起扛着去学校、社区、公共场所。”回想起
当年的“笨” 办法,张运和憨笑,“宣传板展出了七八十场,观
展人数破万, 6000 元花得值!”为了宣传环保,他还自费印
发了 400 多万份资 料宣传环保,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总计超
过 8 万小时。
为发动大家拒食野生动物,张运和采取了实名签名的承诺
形
式, 目前累计 4 万余人签名承诺不再吃野生动物。“记
得一次在 湘江边搞宣传活动,两个陌生女孩突然跟我打招呼
说认识我,还 感谢我让她们不再吃野生动物,让我十分惊
喜。”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不如从前,他找到了更加适
合自己 的宣传方式,精心制作了 8 个主题 PPT 课件。近 3
年来,他主 讲的环保课超过 300 场,2 万余人次听过这位
“编外”环保老师
的课。
微博、AAA 一流行,张运和第一时间紧跟潮流,以“护绿
一 族”为名开通微博、AAA 账号,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
环保, 通过 AAA、微博交流发展环保志愿者 100 人以上。
“自蓝天保卫战以来,张爹不仅是在岳麓区的各个街道、社 区
宣讲,长沙县、浏阳市等多个区县(市)都邀请他去讲
课。”长 沙市岳麓区老干部局副局长周娴静介绍,今年张运
和计划宣讲 100 场, 目前已宣讲约 60 场。
工地副总工是个俏 Y头
名片
李璐,女,1988 年出生,2014 年中南大学土木工程
专业研 究生毕业,同年入职中建五局科技设计部,后任项目
技术员,现 任中建五局湘江欢乐城项目副总工程师、党支部
书记。
故事
9 月 8 日,天气晴好,虽是周末,但位于湘江新区大王
山片 区的湘江欢乐城项目却是一片繁忙。
上午 10 时,李璐来到工地解决技术难题。“现在项目建设
进 入关键阶段,我们正抓住施工黄金季节,争取年底实现主
体结构 封顶。”李璐介绍,项目建设千头万绪,很难有一个完
整的休息 日。
技术方案编制、设计图纸优化、进度计划编排、主持图纸
会 审、技术复核 … …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事事都要谋划落
实,一 进入工地,李璐脚步带风。“作为一名 80 后女孩,每
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常年在 工地上日晒雨淋,苦不苦?”
“不苦那是假话,但在项目一线这 3 年,是我成长进步最快、
最有收获的 3 年。”面对记者提问,李璐笑呵呵回答,脸上写
满 坚毅。2015
年,李璐的师傅向她抛出了一道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 选
择题:“现在项目上缺人手。你是党员,是不是带个头?”
当时的李璐已经在中建五局科技设计部工作了 7 个月。
继续 待在机关,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下项目,去迎接诸多
不可预测 的困难?
“下项目! ”勇于自我挑战的李璐没有丝毫犹豫。
她的第一站是长沙世茂广场项目,这是中建五局当时在湘
承 接的首个超 300 米的超高层项目。
“女技术员花拳绣腿”“太年轻没经验” … …李璐一到工地 就
引发质疑。
天生就不服输的李璐,没有辩驳,而是主动出击。从此,
人 们发现工地上多了一个纤瘦的身影:挽起长发,头戴安全
帽,一 遍遍放线测量、勘察现场,到处拉着师傅、施工员请教
问题 … …
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李璐用汗水与敬业,让人刮目相看,
一个个超高层技术难题被她解开。3 个月后,李璐被委以重
任, 成为项目技术攻坚小组组长。她牵头编制的《超高层楼
承板钢筋 预留预埋》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超高层核心
筒加强层的施 工技术要点》荣获湖南省土木工程学会二等奖。
“第一个扎根工地的女工程师”成为她在中建五局的新标 签。
2016 年,小有名气的李璐,被派往湘江欢乐城项目。 湘江
欢乐城冰雪世界,是在一个废弃矿坑上修建的建筑面积近 10
万
平方米的冰雪主题乐园,矿坑内地势陡峭、地质复杂,主体结
构 向下深达 100 米,施工难度国内外罕见。
李璐刚到项目不久,就遭遇了第一个难题—— 由于项目工
程 量极大,矿坑坑底垂直距离达 100 余米,日常施工需要大
量运输 混凝土。如何解决运输问题?在她的推动下, 以项目
党员骨干为 主体组建了 “百米深坑建筑技术创新工作室”。
李璐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坑底20 余次进行实地考察,
反复 修改 10 余次技术方案;经过大量试验,李璐和同事们
大胆提出 以溜管向下输送混凝土方式解决用料问题,并最终
取得成功,实 现了向下 100 米输送混凝土的创举,刷新了全
国混凝土向下输送 深度纪录。
随后,在李璐的带领下,项目部接连攻破了岩壁爆破、岩
壁 切割等技术难点。由她主导的“百米深坑长距离大落差溜管
输送 混凝土工艺研究”,荣获 2016 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 QC
小组一 等奖。
李璐因 “看得见”的努力和成绩,先后获得 “2017 年度湖
南省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生活中,李璐是个爱笑爱美的俏丫头,总是面带笑容,
平 易近人;但作为副总工程师,李璐工作上要求十分严格,
不留情 面,特别是对质量和安全,她总是精益求精。“因施工
技术问题,也被她批评过,但每次她都会指出问题 并和我们
一起想办法改进,虽然挨了骂,却感到心服口服。”项
目部同事何炳祥说。
虽然工地生活比较单调,但眼看项目一天天从图纸变成了
现
实,李璐感觉, 自 己的青春岁月,仿佛在拔节生长。
王传喜: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
坐落在山东兰陵县城西南的代村,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城
郊 村。可如今,代村人已数不清有过多少考察团到这里参观
学习。 来到代村,人们总会问:为什么一个欠债 380 余万元
的穷村、乱 村,崛起为产业总值超 20 亿元、村集体收入 1. 1
亿元的先进村。
代村人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感谢我们有个好书记——王
传 喜。”
代村之乱:欠着外债数百万,还要分家想单干
现在的代村, 已是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所辖面积
3.6 平方公里,村民 1200 多户 3600 多人,社区居住人口超
过 1. 1 万 人。走进代村,只见一排排单元楼前水泥硬化路铺
到楼门 口,晚 上盏盏路灯点亮人们回家的路。可在 19 年前,
代村却几乎散了 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代村人心散、治安乱、环境差,土地
乱 圈乱占、违建成风,村委会瘫痪。村民更是分成几帮几派,
河西、 前圩子、后圩子三个自然村闹着 “分家”,都想着多分些
集体财 产,对村集体债务却是避之不及。
1999 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代村全体党员一致推选
30 岁出头
的王传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他,已是兰陵县一家
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下海经商见过世面、业有所成独当一
面、
年富力强敢于担当,许多年后,代村的老党员这样解释推选
王传 喜的原因。
村会计郭志国记得,王传喜上任后就组织清理村集体账
目。 “之前听说村里欠了不少外债,可没想到外债总额达到
386 万 元。”郭志国说,这如同天文数字的债务,像一座大山。
上任两 天后,王传喜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之后的一两年里,
王传喜作
为被告,先后出庭 100 余次。
怎么办?王传喜要用自 己的行动证明,父老乡亲没有看错
人。
代村之治:人均耕地患不均,调整土地聚民心
王传喜带着年轻的村委委员们,靠一件件实事推动代村
改 变。“鲁南战役时,代村曾是临时指挥部;上世纪七八十年
代, 代村还当过红旗村。只要找对路,不怕困难多。”王传喜
说。
债务压头、官司缠身,王传喜就跟债主说好话、做工作,
欠 款一次还不清,就东挪一些、西凑一点分期还。同时,王
传喜立 下了规矩,拖欠了村集体的钱要交,强占了村集体的
财产要退。
“新书记上任三把火,王书记先催着跟自己亲近的人补交
款 项。有人就讲,还没跟王书记沾到便宜,反而被先开刀。
”郭志 国说。为了能有周转资金,王传喜还以个人名义向
当地信用社贷 款几十万元,一年光利息就要好几万元。
对代村老百姓来说,耕地分配不均比债务更堵心。由于
历史 遗留问题,“地多人少”与 “人多地少”在代村同时存在。代
村 共有 11 个生产队,有的生产小组人均耕地近三亩,有的
生产小
组人均耕地才三分。
土地,在农民眼里是最金贵的。将土地调剂余缺,无异于
动 了少部分人的 “命根子”。村干部们在田里打下的界桩,没两
天 就不翼而飞。王传喜就带着人再打一遍。有的地块,前后
打了三 次界桩,村干部在地头搭了窝棚守着才最终保留下来。
调地方案公布后,却没人敢带头执行,少数人还极力阻挠。
有的人满腹牢骚找上门来,有的人往院里扔刀子、丟石头以
示威 胁。王传喜正在上学的孩子被人恐吓。顶着压力,王传
喜咬着牙 带着一班人完成了土地调整,更让老百姓看到了“敢
干事、干成 事”的决心。
代村之兴:生活富裕心情美,乡村振兴更可期盛夏夜的
代村,灯火通明。“沂蒙老街”商业街人头攒动, 天南地北的美
食小吃聚集在此,吸引着来自十里八乡的人们一饱 口福。王
传喜上任后不久,一手解近忧,一手谋远略。他制定了代 村
第一张发展规划图,仔细谋划代村的未来。当周围村庄出让村
集体土地、建小工业项目时,任旁人怎样劝,他就是不
为所动。“卖地能挣钱,可钱花完了呢?上工业项目能挣钱,
可环境 呢?”王传喜 1999 年制定的规划图,在办公室一挂就
是 13 年。 代村的土地一分不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2005 年,王传喜抢抓机遇将全村 2600 亩土地流转归村
集体 经营。2007 年,又流转周边 5 个村的 7000 多亩土地,
高标准建
起现代农业示范园。
2010 年,王传喜带领规划投资建设了代村商城。凭借
现代 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名片,代村商城带动就业超过
6000 人,集 体经济收入 4000 多万元。
王传喜用 10 年时间完成了旧村改造,建起了 65 栋居民
楼、 170 户小康楼。社区医院、小学、幼儿园、老年公寓拔
地而起。 村民年人均纯收入 6.5 万元,全村有劳动能力的村
民实现了人人 有工资性收入,家家每年都有村集体 “分红”。
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代村用 19 年的时间实现了
全面发展。这里的干部群众说,大家希望跟着王传喜再大干
二十 年,让代村再上一个新台阶。
叶会生: 从怕电到爱电
——记国网湖南电科院状态评价中心主任叶会生叶会生,
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国网湖南电科院状态评价 中心的领
头人。
“我其实是个挺怕电的人。小时候调皮,没事总喜欢玩开关,
有一次不小心,被电了一下。”9 月初,叶会生在接受记者采
访 时,回忆起这段往事,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幸好触电并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但被电得生疼的感觉,
却永 远记在了他心里。那时起,叶会生就开始对电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 很想一探究竟。
2000 年 9 月,他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
2004 年以 优异成绩被保送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高
压硕士研究生。 2007 年硕士毕业加入了国网湖南电科院,
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电 力人”。
11 年来叶会生对电的好奇没有减弱半分。对他而言,越
是 害怕电,就越想了解它,正因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旺
盛的工 作状态。2008 年,湖南发生罕见雨雪冰冻灾害,一
场 “抗冰保网” 的 “战役”无声打响。
作为湖南电网的技术支撑单位,湖南电科院也积极参与到
了
这场战役之中。当时,叶会生所在的团队刚刚引入紫外成
像仪检测技术。该 项技术能很好地对设备外绝缘放电强度和
电弧长度进行定量、客 观、准确地检测和分析。作为该项技
术主要研究人员,叶会生积 极推广该项科研成果,为制定除
冰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为 电网设备冰灾期间的安全稳
定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看着平常总是满脸笑意,可一旦
在工作上碰到与工作原则 相违背的事,他就立马变了一张
脸。”周围的同事都深知这一点, 与叶会生合作起来一点也不
敢马虎。
2016 年,韶山换流站建设进入高峰期,这是湖南电网
第一 个特高压换流站,众多设备都是首次进入湖南,许多交
接试验也 是湖南电网第一次做。
做为湖南省电力公司第一批特高压技术储备人才,技术
监督 与调试把关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了叶会生的肩上。面对
压力,他 迎难而上,对每台设备严守质量关。
“那时,我不是泡在制造工厂监督设备生产质量,就是守
在 换流站工地指导现场试验进行。”叶会生说。
在韶山换流站现场,他带领湖南电科院状态评价中心特
高压 技术团队顺利完成了每一项特殊试验,很多试验在湖南
省内都是 首次开展,而国内具备这些试验能力的单位也屈指
可数。
在调试阶段,面对调试发现的设备问题,叶会生带领团队与
厂家据理力争,深入厂家解体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使得问题
得到了圆满解决。
叶会生的工作其实就像个 “外科医生”,他们通过各种先进
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来给电力设备问诊把脉。
这个过程既艰难又枯燥,但是叶会生却乐在其中。湖南的
带 电检测技术起步较晚,叶会生觉得只有靠着大家一起努力,
才能 迎头追赶。他牵头组建了以博士为主的湖南电科院带电
检测技术团队, 2015 年参加国网公司带电检测技能竞赛,
获得团体第二名。 目 前,叶会生这支“战队”技术能力水平已迈
入国网公司第一梯队。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带电检测技术创新成果,也在全省得
到了 广泛应用,并获得了湖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加工作以来,叶会生先后获得了省部级创新成果奖 4
项、 省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编制行业、企业标准 14
项,获得 发明专利 10 余项、软件著作权 1 项。
“器物有魂魄, 匠人自谦恭”。从最初的怕电,到之后的懂
电,再到最后的爱电,这是一个“电力人”标准的成长历程,更
是一名优秀的电力专家该有的情感变化。叶会生与电的故事
依然 在延续,他说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继续抒写 他与电的美妙情缘。
石远军: 让苗寨人“坐在家里金自来”
八月的清晨凉风习习,墨戎苗寨早已是热火朝天。一辆辆
旅 游大巴接踵而来,苗寨门口游人如织;一阵阵山歌从苗寨中
穿过, 穿着盛装的苗寨阿妹笑语盈盈。“墨戎”,苗语意为“有龙的地
方”。 这里山水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郁,苗寨至今还保留着农
耕渔猎、 银饰锻造、特色饮食、 民间绝技等原生态苗族民俗
文化。
作为古丈县墨戎镇龙鼻嘴村党支部书记,石远军一刻也没闲
着,走村串户,忙着处理村级事务与旅游接待工作。 (下 载
更 多 材 料,请加q q:1 2 5 2 6 8 5 6 6 6)
顶着压力,牵头成立公司发展乡村旅游
墨戎苗寨,地处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境内,位于
张 家界至凤凰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中转点。2012 年 4 月 8
日,“墨 戎苗寨”因发展旅游首次打开山门,正式对外开放
营业。客人从 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等地涌向了苗寨。客
来了,问题也来了。停车场小了、游道窄了、服务跟不上、 资
金不充足 … … 一系列问题让苗寨又恢复了往日的沉寂。
“我们的寨子以前虽然穷,但文化底蕴深厚,苗族民居、
服 饰、鼓舞等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石远军认为发展旅游才是
龙鼻 嘴村脱贫致富的最大出路。为此,他顶着压力向银行贷
款 50 万 元,牵头以股份制的形式发动村民入股,成立“湘西
墨戎苗寨乡 村游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股份制将村民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取得的效果
也 是非常明显的。”石远军说,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老百姓的
积极 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石远军同村干部一起
带领全村人民,组建苗族 “四方鼓舞” “苗族银饰手工锻造工艺
基地”“巫傩绝技”“苗族山歌”等民间 艺术表演队,着力打造 “墨
戎苗寨民俗风情风景区”,通过神秘 的苗族民俗表演和独具风
味的苗家长龙宴招揽游客。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墨戎苗寨开始注重景点细节打
造, 以基础设施的大提升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2014
年启动实施 了丹青河流域默戎段治理工程项目;2015 年
完成苗寨石板路铺 设、特色民居改造、风雨桥架设和亮化
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 年修建停车场和苗族鼓舞传习所;
2017 年新扩游步道 4 条,新 建餐饮接待中心 … …
一系列改革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2017 年共接待游客
72 万
人,完成创收 8800 万元,完成利税 521.7 万元。2017
年末,龙 鼻嘴村人均年收入达 1.2 万元,整村退出了贫困
村序列。2017 年 12 月,墨戎苗寨被评定为 “国家 AAA 级
风景区”。
因地制宜,发展茶旅结合产业增强内生动力旅游业发
展起来,如何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石远军与龙鼻 嘴村两
委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按照“精准富民、茶旅结合兴 村”
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景区+农户”“合作社
+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引导企业参与旅游扶贫开发。
石远军组织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
成立 “龙鼻嘴村以勤茶叶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有机茶叶、苗
寨旅游两大绿色生态支柱产业,利用“古丈毛尖”品牌效应,进
一步带动了该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龙鼻嘴村以勤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安荣说:“通过发
展 茶旅产业,依循本地销售模式,仅苗寨景区就有 29 家商
店,解 决了 112 家贫困户就业问题。”
龙鼻嘴村村民石远世见证了近 5 年来村里走“茶旅结合”之
路发生的变化,“5 年前,村里很难看到几个年轻人。现在,
许 多年轻人都回来了,我儿子也回家就业了。” 目前,全村共
实现 新扩茶园 1200 亩,茶叶人均增收超过 2000 元。
精准施策,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 了推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
与 传承,巩
摘要:
展开>>
收起<<
从这些精彩范文中,学习人物宣传报道怎么写(文章来源于网络)“多帮群众做些事,我心里踏实”.......................................2“绿色卫士”张建伟..........................................................4“环保达人”张运和..........................................................6工地副总工是个俏丫头....................................................9王传喜: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