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稿写作
VIP专免
2024-04-05
999+
28.88KB
3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漫谈 写作
1
从苏东坡的第一份职业说起
各位看官,你知道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第一份职业是
什么吗?你猜,猜猜猜。对了,就是给领导写稿子的笔杆
子。苏东坡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拿笔杆子,他 26
岁就在陕西凤翔,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也就
是起草和处理各种公文。
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工作得并不愉快,服务的第一任
领导算是相处甚欢,但好景不长,第二任上司凤翔府知府
陈希亮可不是好对付的角儿,经常给他下马威,第一是杀
他锐气,对他起草的公文反复删删改改,甚至打回重写。
苏东坡还抱怨,陈希亮有时来个“大忽悠”:我修了个
观景台,你文笔好,你写个《凌虚台记》吧?
苏东坡阅历见长,理解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还专门
写了一篇文章叫《陈公弼传》,怀念他的严格培养。但不
是每个笔杆子都能遇到这样的好领导,如果遇到,那真是
一种幸运。
笔杆子都有其服务之“将”。这里说的“将”,指的是领导。
为什么我将服务的领导称之为“将”呢?因为公文写作,就
是一场战役,我们对文字进行排兵布阵,不是
让你写给自己看,自娱自乐用的,目的是让“将领”满
意、取得讲话的成功。
大凡懂政治的“将领”,都深知笔杆子的重要性,可是
并非所有领导都重视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与 在全局
中所处的位置相关。比如,企业部门是创造利润的,那 能
力在企业中起码不是核心的,经营能力才是核心。
领导往往免不了 的帮助,因为讲话是领导工作、推动
工作的有效方法, 是更好贯彻集体意志和决策的标准配置。
高明的领导会把讲话作为抓工作的重要方法,展示个
人魅力的重要手段。比如美国总统很多经典流传的演讲稿
并非总统亲手撰写,而是由白宫写手团队,奥巴马有 9个
撰稿人、小布什有 5个、克林顿则有8个。有媒体评论“谁
给总统撰写演讲稿,谁就是实际管理国家的人。”
一名领导如果没用好笔杆子可能就会吃亏。领导讲话
讲得好,首先离不开精心的准备。比如,参加筹备会议,
参加某高级领导来视察,单位负责人介绍时东拉西扯十几
分钟,没有抓住要点和时间,就会影响效果。又如,地方
会议审议文件,部门领导对其它部门提的修改意见回答不
上来,气氛十分尴尬。反过来讲,一个名领导如何用好笔
杆子?不少笔杆子反映,领导口口声声重视
,遇到提拔时又选择性“失明”了。有的笔杆子“冷板凳”
一坐就是十几年,对笔杆子的成长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件
非常残忍的事情。除非是专司文字工作的部门。古人讲,
良禽择木而栖。当然现在,笔杆子们都有单位有家庭,不
能像过去那样随便换个工作。况且笔杆子都是有血有肉的
灵魂。那么一个重视 的领导会有哪些体现呢?无形的,比
如思想启迪、工作方法。有形的是什么呢?
给地位,这不是说要把 工作的部门或笔杆子名字排在
前面,而是帮助推动工作,比如哪些稿子需要部门配合,
将军令下是不一样的。起草 也不是论谁官大官小,人的认
识水平、思想深度并不是以年龄计算。有的领导人召集讨
论 论资排辈,讲级别。但实际上,主力却是普通工作人员。
让普通工作人员直面领导,也是给地位的一种重要方法。
最根本的是给晋升。这个晋升并不是大锅饭的晋升,
而是对骨干力量的晋升,如果大锅饭,浑水摸鱼者吸食老
实人的血,反而会造成骨干力量的流失。一个单位,怎么
体现领导重视、基层满意,出干部是根本一条。如果不出
干部,笔杆子们自然看不到希望。给经济待遇。现在党政
机关基本上不存在 工作与待遇挂钩的情况了,一些企业开
出了几十万的价码招笔杆子,因为写材料也是个技术活、
难活。给休息时间。
笔杆子最缺的是休息,我常常感到五行缺“觉”。笔杆
子是打仗的战法,自然不像窗口部门朝九晚五,通宵熬夜
是常态,不能强求第二天一早准点上班。当然也要有个区
分,非一线的、浑水摸鱼的还是要准点上班。尽可能让骨
干多休息、陪伴家人。
给培训交流机会。苦闷是笔杆子的常态,两点一线的
生活貌似看不到人生的色彩,要说乐在其中,我想只是少
数人。培训实际上就是给笔杆子休息、换脑、提升自我的
机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培训普遍倾斜向非骨
干力量,那也会造成忙的更忙、闲的更闲的状态,不利于
队伍战斗力。
2
动笔前的“灵魂三问”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古代哲人发现,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地变化,没有
一成不变的事物。但事物又有其规律性,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七把叉同
学有时看古人之书,总感觉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同赏一轮月,古人今
人竟是如此息息相通。古人吟咏喟叹之事,今人也会发之情感,只不过文字
表达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内在的起笔、铺陈、结尾等都大致相同的,有其内
在规律可循。于文字而言,其千变万化,有的人总觉得琢磨难透,把握不住
其内在规律,有的人洞悉规律,很快轻车熟路。因此, 起草是一个技术活,
培养笔杆子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也需要压力紧迫成长。
起草中,我常常看到,一些同学有想写好的意愿,拿起笔却不知如何下笔,
只能“时间不够、赶紧拼凑”,结果写出来的不是领导所需,甚至文不达意、
南辕北辙。有的恨不得一步到位,起草过程中一字一句过关,一个标点一个
错字都要严防,这种做法保证了过程,确不能保证结果,到头来时间过去,
还没有来得及交卷。即使交卷,也失去了修改提升的空间,质量也不高。个
人浅见,起草讲话稿是不是要首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方向还是路
径?我们拿到
任务,起草的方向要写什么,要表达哪几个方面?能否紧紧扣住领导同
志的意图,往往决定了讲话稿的成败。选择正确的方向,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在这方面,方向是优于路径的。一些同学们初入公文写作这个行当,常常感
到起笔之时,从哪几个方面去讲,思路并不清晰,最后看起来文字很多,但
是并非领导所需。其次,领导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来谈思路和意图,很
多情况下需要文字工作者去领悟把握。再者,我们常讲“身在兵位、胸为帅
谋”。因此,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谨防用自己的思想来
代替领导的思想,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领导的思想,体现出领导的思
考深度,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有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再好不过了,
与其做好沟通再下笔,这样可能会比较轻松。但是领导事务繁忙不可能想得
透彻。如果实在无法明确方向,可以先把素材累积,在重新组合、提炼出几
个方向,可提升效率。其二,内容还是形式?有人说“题好一半文”,也有的
人说“内容决定形式”。基于这样的理解使得有的人喜欢搞标题文章,有的喜
欢作材料的堆积,这些难免产生偏差。个人认为,二者是辩证关系,要看具
体场合而定。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
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的堆砌。我时常看到一些讲话稿,貌似标题搞得很对仗,
但是内容空洞无物。脱离了内容,形式做的再漂亮,但是让人索然无味。没
有经过提炼的内容仅是材料的堆积。打个比方,就像盖房子,有好的建筑材
料,还要有好的设计框架,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但是,如果说形式和内容
哪个优先。从辩证法的角度去分析,个人以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
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
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应
该逐渐减少。”没有货色、没有说服力的文章就是没有思想内容的文章。英国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过,“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也是内容。但毕竟
只是一种形式。”文章有其功用,“合为时而著”,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
是不是内容大于形式呢?其三,约定俗成还是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起草讲话稿也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惯用模式,即通常
所说的“三大块”结构。比如领导讲话稿,一是先是谈认识意义,二是突出重
点工作,三是讲组织领导。还比如,工作总结先讲基本情况,接着陈述主要
做法,最后讲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这些都是公文写作基本的套路,
但个人以为,这些写法要区分具体场合,也视领导要求而定,否则讲话不接
地气,文字摆布难免隔裂截断、单调枯燥。一些工作三五年开一次会部署需
要提升认识,但是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三天两头开会推进工作,频繁讲意义、
陷入三段论,那就容易僵化,不接地气,影响表达效果。同样是党的文献,
我们看《毛选》《邓选》,内容是不是都是三段论呢?标题是不是都是搞对
仗呢?内容表述上是不是平铺直叙呢?个人浅见,目前一些地方有不好的文
风,一些词讲究对仗,实际上区分度不高,老百姓容易混淆,也难以记住。
用群众看不懂的语言,脱离了群众,是一种很大的危险。因此,三段论并不
是公文写作的既定模式。我们常讲“创新是第一动力”。个人认为,创新是笔
杆子们立身的标配。我们起草 ,创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基础之上的创新。
我们传承的目的,也是为了创新,进行现代化的表达。那么,如何做到创新?
我觉得有表达出新、结构出新、观点出新、事例出新、数据出新等,要依具
体情境去探索。创新永远是活力迸发的源泉,“惟创新者进”。
3 写作有秘密武器吗
春节假期,家里娃被 86 版西游记给吸引了,于是和娃一起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全部剧集。七把叉同学看西游记电视剧不少于十轮,但是现在再看,真有“少年
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觉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看西游,已不是
打妖怪那么简单,我想里面尽是“人间世”。从笔杆子的角度,西游记里大有文
章。我们看西游记,孙悟空拜师学艺后,寻一个适合自己、拿手的兵器,最终
大闹东海龙宫,夺走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龙王为此跑到玉帝那儿告状。
西天取经路上,三个徒弟都有拿手武器护送唐僧,特别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抡起,妖怪大多丧胆而逃。但是,个人认为,三个徒弟的兵器都是冷兵器,顶
多金箍棒可大可小,科技感强些,而悟空武功再厉害,头疼的还是那些妖怪及
摘要:
展开>>
收起<<
漫谈写作1从苏东坡的第一份职业说起各位看官,你知道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第一份职业是什么吗?你猜,猜猜猜。对了,就是给领导写稿子的笔杆子。苏东坡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拿笔杆子,他26岁就在陕西凤翔,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也就是起草和处理各种公文。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工作得并不愉快,服务的第一任领导算是相处甚欢,但好景不长,第二任上司凤翔府知府陈希亮可不是好对付的角儿,经常给他下马威,第一是杀他锐气,对他起草的公文反复删删改改,甚至打回重写。苏东坡还抱怨,陈希亮有时来个“大忽悠”:我修了个观景台,你文笔好,你写个《凌虚台记》吧?苏东坡阅历见长,理解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陈...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