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理论文稿汇编(11篇)
VIP专免
2024-04-05
999+
51.11KB
9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3 年理论 编(11 篇)
目录
1.以质量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2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6
3.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重视思维方法创新12
4.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17
5.全面激活坚持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 24
6.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31
7.沉浸戏剧开辟“学思用贯通”党史学习教育新形态38
8.把握“四个方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47
9.健全风腐同查的工作机制 54
10.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 59
11.当前应如何推动民办本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64
以质量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小到一枚芯
片,大到一艘载人飞船,都反映着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更
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
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
导中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为统
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构建起
了基本框架,掀起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对中国
质量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质量强国建设是我们党谋篇布局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
要以大历史观看待质量事业。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提出
“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的德国、实施“质量救国”战略的日本、
推行“质量赶超”计划的韩国,还是出台提高质量促进法的美
国,在强国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都高度重视质量这一要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使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
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质量强
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现代化建
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
择。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是面对新形
势新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
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质量强国建设立足于练就我国
经济体系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进而延伸
拓展到社会多领域各方面,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
展。
质量强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围绕“生产”核心,建构起服务于更高水平经济循环的质量事
业框架。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
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但这四
个环节的地位不同。经济循环作为有机整体,生产始终处
于核心地位。马克思指出,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
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
新开始。围绕生产这一核心,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
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进一步提升有效
供给能力水平的关键点是提高质量,高质量供给能够穿透
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不断推动经济循环走向更高水
平。
《纲要》始终紧扣生产主线系统推进,以三个体系、
八个重点任务为主攻方向,以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质量治
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与保障,着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
量,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形
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纲要》描绘了质量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及总体框架,
呈现“点”“线”“面”多维一体的质量建设总体逻辑。一是打磨
产品亮“点”,提档升级。工程与服务本质上也是产品,产品
质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投入的最
终体现,也是质量强国建设的综合反映。因此,作为最终
载体,提升产品质量不仅是质量强国建设的突破点,也是
基本点。品牌建设通过打磨产品使质量强国建设的网络“纽
结”更为牢固,使产品成为代表中国质量的闪亮名片。二是
连“线”串珠,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产业升级撑起高质量发
展的“四梁八柱”,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支撑。三是提质扩
“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是增
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的宏观体现。四是“硬件”与
“软件”相结合。硬件上,质量基础设施是建设质量强国的牢
固根基,共同构筑起质量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软件上,
质量治理体系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保障,为质量事业提
供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以此逻辑,《纲要》形成了质量
强国多维度多层次的建设构想,为下一步开展质量提升实
践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
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
品质。中国的质量事业将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质量
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大国崛起的别样图景,同
时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质量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人类美好
未来作出贡献。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习近平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
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
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2023 年经济工作时提出:
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我们要紧
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
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
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为了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
略,强化重大前沿科技突破。要瞄准产业前沿领域,实施
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关键
科技领域创新和变革,谋划发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未来产业。同时,要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趋势,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做好各项支撑保障工
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锻造产业竞争
新优势。
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先导性和区域性特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
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
明确产业发展空间分布,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
现错位发展。超前谋划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强
化前沿领域跟踪突破,谋篇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
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新兴产业。健全重点项目管理
体系,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分类指导,建立动态管理的战
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
产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强链控链中推动
产业链向高端跃升,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全球价
值链中高端。依托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中
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加快建设一批空间规划合理、发展特
色明显、产业链完整的专业化园区,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
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园。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
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开展产学研
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支撑作
用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创
新和产业化等。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网
络,形成各类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创新
文化,促进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瞄准高
端环节,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产品,以科技创新占领产
业发展制高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一些未来优势产业
超前培育和扶植相关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
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充分发挥集群龙头企业的系统集成与带动作用,支持龙头
企业开拓新兴产业市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发
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科技外溢效应,实现人才、技术
资金等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
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数字产业集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
集群间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共同构成突破行政区划
限制的重点产业簇群,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不
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及区域集中度,形成区域增
长新格局,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保障。综合运用财政、
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整合技术、
资金、场地等要素资源,健全法规、信用和标准体系,协
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
投入相
结合的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支持,扩大战
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发展知识产
权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和利用。构建战略性
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和评价考核机
制,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奖励、补贴等政策。注重
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团队),促进高端人才要素集聚。
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完善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共享机制。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加强顶层制度设
计,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作机制
激励机制、风险控制机制、考评机制等。搭建综合服务平
台、建立高效协作的平台生态圈,促进各类要素资源有效
集聚,实现技术、信息、知识及数据等要素的交流互动,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创新资源共享。统筹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加快形成以
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强化资源、技
术、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深度参与产业集群全球分工
重构全球产业合作格局。促进企业参与国际产业标准化活
动,在一批领域形成具备引领能力的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
强化国际市场话语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软件服
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现
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
端延伸。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支柱。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顺应科技
与产业发展变革的时代要求,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把握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大力培养高水平研发团队,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利用好全
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研发
和产业创新。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
体经济加快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全面融合,并积极推动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
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更好地支撑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重视思维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关键课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
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
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清晰地阐明了新时代高
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
渠道。因此,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提升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对于
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用比较思维分析世界形势与中国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泛滥的信息冲刷,新时代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既能敏锐捕捉世界形势和中国发
展的各种信息,也有自身惯性的信息偏好。因此,科学引
导新时代大学生从信息“迷雾”中抽身出来,客观理性地分析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
于运用比较思维透彻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危”与“机”,科学阐明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态势下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前进方向,正确引
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志向与
坚定信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洞悉世界大势,具有世界眼
光,运用比较思维客观阐释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世界意
义、分析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
之问、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的理论总结和现实解答;同时
要善于运用比较思维客观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境遇和
重要责任,积极阐明新的时代场域之下当代中国青年的使
命担当和历史责任,以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
人生底色。
运用辩证思维把握理论发展与实践需要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是正
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创
新理论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发展的客观实
际进行的理论创造和理论解答。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紧密
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状况,科学阐明党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需要的逻辑关联。新时代大学生的知
识储备较为全面、信息获取更为便捷、自我意识更为突出
缺乏思想深度和生动实践相结合的传统思政课教学已经无
法有效满足新时代更多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思
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辩证思维科学阐明我们党在不
同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生动呈现不同历史时期
我们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矛盾的历史事件和历史
经验,科学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经验背后折射的理论
创新与实践需要的辩证统一;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和实践基础,党的理论创新
和理论创造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正是广大人民群众
的智慧创造和实践基础奠定了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
坚实根基。
运用系统思维阐释经典文本与创新理论
处理好经典文本研读与创新理论学习的内在关系是高
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名篇与新时期党
的创新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创
新的重要“母体”,也是滋养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
丰富源泉。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分析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名篇与新时
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继承性。在高校思政
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
科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紧密结合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现实场域和影响因素,系统性、
整体性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内核和价值遵循。同时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讲述经典文献的历史背景,适时还原
经典文献产生的历史场域,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明确党的创
新理论正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点上,紧密结
合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引。
运用数字化思维选择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
数字化技术能够构建虚拟世界,打造逼真历史场景,
营造跨越时空的历史人物对话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
式”和“沉浸式”课堂的乐趣。恰当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学
载体和教学形式,选取丰富的数字思政素材,可以有效提
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
教师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积累数字思政素材,丰富课堂
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数字化赋能思政
课教学;另一方面,高校相关教学辅助部门需要加强建设
数字思政资料集成平台,海量收集相应的教学资料和教学
素材,认真打造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和体验项目,进而
有效助力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
需要始终遵循“内容抓住心灵”的核心理念,始终重视思想至
上和“内容为王”的关键要求,运用数字化思维创新形式
,但不以数字化思维压倒一切进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
泥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紧把握数字化技术的辅助性需
要,切忌由此造成教学的本末倒置,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
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有效回应时代的急剧转变
和大学生的当下特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维方
法创新。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思维方法创新,能有效
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真正助力新时代大学生
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怀和智识精神,进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话语
体系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统领性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
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
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的“十个坚
持”,其中也包括“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与国家安全的时代定位紧
密相关,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呈
现出鲜明的战略逻辑、制度逻辑和善治逻辑。
一、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
的根本性问题。二十大报告首次在党的全会文件中将“推进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一个独立部分作出系统阐
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
一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谋划国家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尽管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
要有坚强的国家安全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安全体系
和能力现代化势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
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
家强盛的前提”的重要论述,正是站在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把
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地位的必然逻辑。
二是贯穿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国理政重大原则。党的
二十大报告还明确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
“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调提高
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市域社
会治理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这些都回应了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
主要矛盾转化,蕴含着深刻的战略全局考量。
三是更加强调对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进入新时代,
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
胁叠加交织,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
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党的二十大报告
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上尤为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如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及
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等莫不如此。
这些均体现对安全风险事先主动防范化解,而非事后被动
应对处置的一面,清晰反映出要善于从战略层面观大势谋
大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
最可靠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多次出现“体系”
“制度”“机制”等表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制度逻辑。
一是加快重点领域和重大事项“制度化”。过去5年在党
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
生物安全、出口管制、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数
据安全、反外国制裁、个人信息保护、反有组织犯罪、反
电信网络诈骗等重点领域和重大事项上加快推进立法。这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
更加全面系统的制度保障。随着国家安全内涵外延、时空
领域、内外因素的深刻变化,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还要在重大基础设施、金融、太空、海洋、海外利益、应
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
态势的能力。
二是推进国家安全法治、战略、政策等更多方面“体系
化”。所谓“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相互关联组
成的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模块化、动态性等显著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数次提及“体系”,涉及内容十分
丰富,这些内容贯通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两大方面,有着
同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鲜明目标导向。党的十九
届五中、六中全会在强调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时,即
已提出健全、完善国家安全法治、战略和政策体系,党的
二十大报告对这三种体系作出丰富与拓展,回应了将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相结合的安全治理目标设计,更有利于把
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打造各体
系目标一致、共同作用的“大安全”体系。
三是注重国家安全政策制度落地实施的“机制化”。如果
说政策制度侧重规范建构,机制则更强调组织运行。针对
国家安全机制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参与全球安
全治理机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
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
矛盾机制”等。这些机制可以为政策制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如在政策上我们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
议》,需要与之相适应地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反外
国制裁法》要顺利实施,在操作层面亦需健全完善的反制
裁机制保障。
三、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善治逻辑
善治强调通过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实现对公共事务
的共同参与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作出并列表述,既勾连了国家与社会,又反映出国家安全
和社会稳定的相互支撑、彼此依赖,两者间的融贯关系正
是善治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在政策表达中的位置变
化,呈现出国家安全现代化的善治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
强调“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
国家安全体系”。这些都是将“国家安全体系”摆在社会治理
章节下,属社会治理的任务之一。与之不同,党的十九届
五中全会把“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放到“统筹发展
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部分,此时开始将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并列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发展变
化,把公共安全治理、社会治理放到国家安全章节之下。
这些变化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回应了新时代国
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复杂的现实,凸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
要性;二是拓展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范围
有助于切换看问题的方式,在国家安全中理解把握治理问
题;三是作为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安全追求的
重要目标即社会稳定,而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都依赖于基
层基础,其同善治包含的合法性、透明性、回应性等要素
是相契合的。
另一方面,善治追求的公民参与治理下社会安定有序、
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融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
化之中。首先,在“人民”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高频词的同时,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根本立场在党的二十大
报告中再次被强调,深刻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国家安全善
治目标追求。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
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在新发展格局下安全
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需要以人
民为中心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
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其次,“一切依靠人民”作为衡量安全善治的参与性、开放性
等的标准,同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具体体现,如“筑牢
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就把人民作为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充分发挥其参与治理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
理制度”则展现了汇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强大力量的
一面。
全面激活坚持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3年理论编(11篇)目录1.以质量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2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63.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重视思维方法创新124.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三重逻辑175.全面激活坚持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246.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317.沉浸戏剧开辟“学思用贯通”党史学习教育新形态388.把握“四个方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479.健全风腐同查的工作机制5410.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5911.当前应如何推动民办本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64以质量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小到一枚芯片,大到一...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