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4-03
999+
96.43KB
4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转型期的中国己进入突发事件多发高发期,政府应急处置存在的局限性、社会
多元主体意识觉醒和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为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创造了积极条
件。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传播、扩散速度远超历史以往任何时候,这给政府应急
处置带来了极大挑战,例如泸州太伏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引发的各种猜测将政府置
于风口浪尖,并引发了群体聚集事件,自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
自媒体也可能利用其自身优势帮助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其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动
员和协同能力,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提升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绩效。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自媒体时代社会多元主体如何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并以浦
江 2·16 大搜救为例进行相关分析。首先,从当前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其呈现的
特征和产生的影响、当前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存在的不足、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三方面交待了选题的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
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了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交待了文章运
用的研究方法。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
分析框架,论述了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和功能,并从自媒体信息传播对公共危机
治理构成的挑战和自媒体信息公开、舆情引导、社会动员推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的优势条件对自媒体时代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客观必然性加以分析。再次,结合
浦江 2.16 大搜救案例作了具体分析,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这个理论分析框架出
发,分析了浦江 2.16 大搜救成功的关键要素。接着,从突发事件中社会多元主
体协同治理经验不足、政府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欠缺两方面分析了浦江 2.16 大
搜救存在的不足。然后,从转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式、创新突发事件应急动员
模式、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信息沟通机制、完善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的责任机制、完善应急协同的激励机制六方面分析了浦江 2.16 大搜救
对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启发意义。最后,得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突发事件处
置己是必然趋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依旧存在无序化问题;
要充分重视自媒体社会动员的结论,并对研究如何平衡社会舆论与政府决策关系
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自媒体;突发事件:社会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选題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題背景.“研究意义.“
二、本课題研究的必要性阐析.“
(一) 自媒体时代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 自媒体时代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社会多元主体,提高突发事件协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四) 挖掘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正面作用的必然要求..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 外
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
究现状.“
四、研究思
路和方法“.
(一)研
究思
路.“(
二)研究
方法.“
第二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一.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概念.“
(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
(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功能.“
二、自媒体时代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客观必然性.
(一)自媒体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的挑战.
(二)自媒体推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优势分析.
第三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一一基于浦江 2.16 大搜救的案例分析.
、浦江 2.16 大搜救的概况“.
、浦江 2.16 大搜救的成功经验.“
(一) 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协同“.
(二) 媒介传播是关键要素一一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和信息公开.3
(三)精准决策与科学搜救是重要保障..3
第三章、浦江 2.16 大搜救的不足之处.“3
(一)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3政府应急准备和应急
能力欠缺.3
第四章、浦江 2.16 大搜救对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启发意义.3
、转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式“.3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动员模式.“3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3 四、完善应急信息沟通机制“.4 五、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机制.4 六、完善应急协同的激励机制“.4 第五
章研究结语“.4
、研究结论.“4
、研究展望.“4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中国己经进入典型的高风险社会,目前正处在突发事件多发高发的社会转型期,而突发事件
与社会危机往往相伴而行。根据 2m7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下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
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
事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就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四类突发事件呈现出成因
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强化、破坏程度恶性化、处置难度艰巨化、影响范围国际化的特
征,同时伴有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 2m6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
海洋灾害、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38#8 亿元,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 43062
人。冚各类突发事件构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惨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与之相应的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即秉持政府是
雎一治理与责任承担主体这一理念和模式己不能适应新时期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市场化改
革带动了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的蓬勃发展,在 5.12 汶川地震、4.14 玉树地
震等突发事件来临之时,这些社会多元主体也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参与力和支援力。而近些年依托
微信、微博等平台兴起与活跃的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更是有着强大的力量,但这一力量如同
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就会妨碍救援工作,运用得当则会成为事件高效处置的助推器。《突发事
件应对法》第六条写到“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
机制,但是如何发挥自媒体在社会动员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该法却没有明确
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革命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应急
处置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同时却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目前自媒体己展示出其超乎
想象的社会动员能力,例如,前不久南京南站男子猥亵女童事件在自媒体的推动下引发
了广泛的关注度,并迅速形成了热点舆情事件。2m7 年 8 月 12 日晚作家陈岚在微博发
布了一则网友投诉,在南京南站候车室,一年轻男子当众猥亵一名小女孩,经 10多万网
友的转发之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对此事展开深入调查,深刻地体现了微博
的强大动员力。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多元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进一
步实现突发事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m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件的协同治理,进而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助力和推动力。但是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力也
存在不当动员、过度动员的隐患,因此如何在动员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是当前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在自媒体时代,研究如何促进社会多元主
体共同参与进原本只由政府负责的公共危机治理之中,最大可能地发挥社会多元主体对
于公共危机治理的正面效用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当前突发件呈现的特征
(1)成因复杂化。首先,突发事件的成因不再单一化,而是多重原因复合的结果。诸如洪
涝、泥石流等貌似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经常是与排水设施不完善、胡乱采矿等社会情境紧
密相关。其次,各成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关系。像群体性事件这类社会安全事件的
形成,其背后往往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最初山利益受损方发起的抵抗活动,一旦受到“三
仇”心理、看客心态、盲目跟风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十扰,就会使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各成因之
间也难以理出头绪。再次,各成因之间相互影响,主次成因也会发生转换。诸多突发事件的产生
是难以避免的自然原因与盘根错节的社会原因相互交叉的结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成因
之间也会发生转换,比如一场自然灾害山于处置措施不当引起的进一步损失会引发群众不满、社
会安全问题等。成因的复杂化让决策者难以立刻找寻到最为关键的因素,对决策者的判断和处置
措施的选择提出了考验,也会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及时与有效处理。
(2)不确定性增强化。突发事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突发性,突发
性说明它是没有被预料到的、是措手不及的,或者事先有被预测到却因不重视而没有采
取相关措施解决等原因而最终导致事件的发生,而技术风险化、制度风险化使突发事件
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其一,技术风险化体现在技术的发展成为突发事件产生的隐患
上。目前世界各国争相开发核技术,核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增加福祉的同时,也潜藏了隐
患。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世人敲响了警钟,核泄漏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
态破坏己难以预估,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其二,体现在自媒体与新技术的结
合对突发事件的形成和处置过程产生的影响之上。无论是突发事件产生前还是在处置过
程中,自媒体平台上总会出现借机煽风点火之人,肆意散布谣言,弄得人心惶惶,突发
事件会如何演变变得更加难以预知,从而增强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其三,体现在全球化
带来的风险上。全球化将世界连为一体,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区域性事件引申为全球性事
件的可能性增加,如埃博拉病毒引发的全球恐慌。制度风险化主要表现在应急处置制度
失灵带来的风险扩大化上,如应急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应急处置不到位,不仅无法有效
处置突发事件,反而可能导致突发事 2
件的扩大化、恶性化发展,甚至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很多领导者仍
不重视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和转载的不实信息,加大了事件的扩大化可能,
加剧了事件演变的不确定性。
破坏程度恶性化。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容易出现“涟漪效应”,不仅会直接造成人
财物显性层面的损失,还会间接波及社会安全、政府公信力建设等隐性层面的问题。无
论哪种类型的突发事件一旦产生,最为直观的就是人员的伤亡与财物的损失,这些也最
先冲击公众的视线和心理。根据我国历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
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长年保持较大的死亡人数(详见图 1),除却显性层面的影响,隐性层
面的问题往往比显性层面的损失更具破坏力,比如类似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在自
媒体传播快而广的影响下,处置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可控因素,诸如聚集人数规模在短
时间内急剧加大、谣言肆起、出现打砸抢事件等,对社会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也考验
着工作人员的心理和业务双重素质,在处置过程中如果处置措施不当,会进而引起公众
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图1近些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统计
数据来源.2m2.2m6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处置难度艰巨化。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强化、
破坏程度恶性化直接引起其处置难度艰巨化的现实,而分析突发事件处置难度艰巨化也
正是从这三方面来展开。第一,成因不再单一化,而是多种因素之间交叉糅合的结果,
想要找到致使其产生的最为根本和内在的因素以及厘清多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
非易事,而这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和后续工作。第二,在处置过程中仍旧会
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无预兆、无预料的突发状况随时都有出现的可能,从而对处
置工作构成新的压力与挑战。由一名女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引发的 6.28贵州瓮安事件,
深刻地显示了处置难度的艰巨
化,长期积聚的社会矛盾借此爆发,瓮安县城内各类“小道消息”的传播也难以控制,不法分子
又趁机进行打砸抢烧,最后导致瓮安县委县政府大楼整幢被烧毁,数十辆车子被砸毁或烧毁,并
伴有警民伤亡。第三,破坏程度巨大,任何一个决策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因此更需要做出精准的
处置策略,但在时间紧迫、信息不全、资源缺乏等情境下要做到精准决策并非易事,而一旦决策
失误,非但不能挽救己有的损失,还会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影响范围国际化。自媒体的跨界传播、无边界传播,使很多突发事件成为具有重大
国际影响力的事件。8.12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发生之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
社、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境外媒体进行了多篇幅的报道和持续的关注。再比如说各类病毒
的全球性传染、20H年日本核泄漏之后引发的我国“抢盐风波”等都深刻地揭示了突发
事件广泛而深刻的波及面和影响力。在媒介革命快速推进的自媒体时代,大量的突发事
件呈现出跨国界传播的特点,这加剧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处置难度。突发事件各个
特征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而是呈现出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
相耦合、链式传导的特点,这进一步展现出了突发事件的复合化趋势,进而加剧了突发
事件应急处置的不确定性和处置难度。
2、突发件产生的影
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有深有浅、影响范围亦有宽有窄,本文主要从其影响对象的角
度,即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简单叙述其能够产生的影响。
(I)个人层面
突发事件对个人而言,主要指针对事件当事人来说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或
者参与者。对受害者来说,他们必须承受身心损伤、亲属伤亡、财物损失带来的痛苦;对参与者
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产生和发动的参与者,一类是事件救治过程中的参与者。
对前一类来说,他们必须在事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相关处罚;对后一类来说,他们在参与突
发事件的共同治理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了一份贡献,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相关
的救助知识和实现了自我价值。
(2)社会层面
突发事件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警民冲
突、官民矛盾激化、社会信任匮乏、社会恐慌弥漫等,尤其是在自媒体平台强有力的曝
光之下,出现了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的局面,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加强,进而加剧
了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难度。但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见证了社会多元主
体与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展示出的强大力量。5.12 汶川地震中死亡失踪8.7万
人,直接经济损失
8452.巧亿元,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参与救助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还包括了
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各个企业、公民个人、国际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展现了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浦江 2.16 大搜救、营救保定蠡县“坠井男童”等社会事件中同样也
是实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社会多元主体力量能亲自参与现场救援的就奔赴现场,无法赶赴
现场的或通过捐助、或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方式随时关注事态的发展和发表相关评论
来参与进事件中。现今,利用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的处置基本就能实现全员关注与全员参与,
这一不同以往的处置模式不仅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影响深远,同样也对社会多元主体的培育与
发展、公民个人素质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3) 政府层面
突发事件是考验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处置效果如
何不仅关乎到突发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建设密切相关。如果
政府应对有力,就会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进而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如果政府应对
不力,不仅会造成进一步的损失,导致官民矛盾冲突,也会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陷
入“塔西佗陷阱”。另外,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考验着政府应急机制体制的有效性,处置过程中出
现的任何突发状况都会帮助政府发现现有应急机制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有助于各级政府
在事中和事后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政府的社会安全
治理水平。同时,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基本属于在资源、时间、信息等条件匮乏和有限的情境下进
行的非程序化决策,因此应急决策的选择和变通对决策者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当前突发件协同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能够聚集社会多元主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社
会各方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善后工作,从而对突发事件的治理起到重要的
推动作用,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尚存的不足之处加以简单叙述。
(1)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依旧受到一定限制
全能型政府理念和模式的痕迹依旧能在当下中国政府管理过程中窥探到一,简政放
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转向和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仍旧任重而道
远。首先,在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
发事件治理的合法性与相关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政府对
社会多元
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时常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不敢放手让其投入有关工
作,这与简政放权背景下政府逐步下放权力给社会的大趋势仍不一致。再次,以政府为
突发事件单一治理主体的理念和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全妨碍决
策、资源不足、力量不充分、无视网络谣訁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正是这一政府单中心治理突发事件的观念和方式,使得政府
对于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支持力度依旧不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尚未出台或不健
全,从而让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治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社会多元主体应急协同能力有待提高
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对突发事件的预防、缓解与解决毋庸置疑能
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社会多元主体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这些
问题能够得到改进对其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而言意义重大。第一,社会多元主体内
部管理不完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市场化改革带动了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但山于发
展时间不长、发展经验不足、发展资金有限等原因,其内部管理还存在不足,比如组织
纪律性差、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等。第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热情是值得肯定
的,但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而难以展开有效的应急处置工作,出现“心有余而
力不足”的情况。在汶川地震中,社会捐赠的大量物资的运送、分发最终还是依托于各
级政府部门;个体志愿者和各类社会组织也因为难以实际参与救援工作或因为后勤保障
不足等问题,最后被纳入体制内进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投
入力量的量上,也在于参与力量的质上,这一“质”不仅体现在社会多元主体的应急处
置能力上,同时也在于各方主体的有效协调程度上。第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
的应急处置经常是一种自发行为,如果事先没有了解和掌握事件较为全面的信息,短时
间内聚集的大量车辆和人员也会对急需进入应急处置现场的车辆和人员构成障碍,从而
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是有序参与、协调参
与,而不是无序参与、盲目参与。
(3)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制度不完善
为保证社会多元主体能有效地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就需要完善的机制制度作
为支撑,但目前关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制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
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法律机制尚不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
只粗略地提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国家鼓励公
民、法人和
@史培军,张欢.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一一汶川地震的经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m3(3):109.110.
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冚但关于社
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合法性身份的证明、社会多元主体如何参与突发事件的
共同治理、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具体理应履行的法律义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
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权利保护等皆没有明确。第二,突发事件处置中政府与社会多元主
体之间的权责机制应当加以具体确认。如上所示,《突发事件应对法》只是简单地叙述
了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但无其他任何详细的论述。为防止出现政府
承担全责,而社会多元主体虽参与、却无需担责等情况,应当对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
间的权责进行合理清晰的划分,做到有权有责、权责一致。第三,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力
量发展的力度不够。支持力小、资金缺乏、人才稀缺、管制名目繁多等己成为社会多元
主体发展的众多限制性因素,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不仅需要高效能的政府,同时还需要
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作为后盾,因此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是完善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机制的
重要内容之一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件协同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毋庸置疑需要调动和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之中,而自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为之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较之以往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自媒
体自下而上的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的动员模式更能引发公众的关注与参与,笔者认为自媒体
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主要扮演了传播者、动员者和推动者三种角色。
(I)传播者
传统媒体遵循自上而下的传播原则,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信息的发布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隔时
间,而且由于缺乏由下而上的反馈过程,公众只能是充当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自媒体时代打破了
原有的官方媒体发布信息的垄断格局,公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此外,自媒体还突破
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事件的有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得到公
布和传递,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到事件的相关讯息,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
程序,实现了事件进展信息的随时、全程播报。同时,微信、微博、贴吧等自媒体平台自带的转
载与评论功能让公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还成为了信息的发布员、传递员和反馈员。自媒
体的出现与活跃改变了突发事件原有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单向链条式的传递模式,实现了网状式
的传递,自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让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能被大量人群所熟知,
并经过这些人群的再次转发和评论而让更多的人知晓,呈现出“滚雪球”般的效应。自媒体的社
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协同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治理中首先扮演的就是传播者这一角色,通过信息的传播让大量人群知道事件的相关情
况,从而为下一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先期准备。
(2)动员者
自媒体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治理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一一动员
者。自媒体的动员者角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第一,情绪渲染。或是出于泄愤心
理,或是出于义务感,公众会不自觉地被动员起来。意图不轨、长期被压抑的愤懑心绪
会企图依托自媒体平台进行宣泄,进而煽动有着相似心境的人也加入其中。另外,突发
事件造成的各方面损害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时刻得到播报,处置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也会
利用自媒体平台得到不断更新,当信息完全、真实、透明地被曝光于镜头之下,呈现在
公众面前之时,出于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公众会义不容辞地参与进
突发事件的救治过 程 中去。第 二 ,偏颇吸收。桑斯坦指出: “ 偏颇吸收
(biasedassimilation)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冚自媒体的低门
槛性质实现了任何人皆可发表言论的自山,这也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声音的原因之
一。但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只采纳、认同那些自己感兴趣、符合或证明自己固有观念的信
息,而自媒体即时沟通、传播面广的特质为这一人群的集聚创造了便利、快捷的条件,
同时也为动员持有相似观点的人群奠定了基础。第
,从众效应。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了多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公众彼此之间
进行相互联系和沟通后就会组队、组团式地自发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身处其环境
中的人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而投入其中或是迫于团队压力不得不跟随大流、服从主流
观点、采取跟风行为。此外,自媒体平台也会时刻发布有关信息,转发和评论功能一般
也是对外公开、透明公布,在阅读到他人的评说时,公众出于从众心理或是保守心理也
会紧随主流观点和主流行动。
(3)推动者
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中还扮演着一种重要角色一一推动者。通
过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有效整合社
会资本,能够为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起到促进作用。自媒体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
的推动者角色主要体现在:第一,减轻政府负担,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亦有利于政府做出
精准决策。政府单一主体治理公共危机的模式己不能适应当前错综复杂化、牵涉面广
泛、演变趋势不明、处置难度艰巨的突发事件,加上为了及时控制事态的演变,又必须
在短时司内做出相关的应急决策,这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一旦决策失误就提高了造成进
一步损害的可能性。
@[美]卡斯·R•桑斯坦.谣訁[M].北京:中信出版社,2m0:9.
自媒体的社会动员使得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从而为政府分担
了部分救援行动,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同时,社会多元主体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发布
救援行动的有关信息或提出有关的方案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加详细、丰富的资
料。第二社会资本的注入对促进突发事件的解决有着助推器的意义。社会资本在突发事
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体现在互助、合作、信任等方面,而且社会资本相较于政府而訁灵
活性更强、适应性更强、草根性更强,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注入可以使急需物
资有效地得到投入和使用,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基层的有关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减
小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第三,倒逼政府高效处置突发事件。自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够充
分、持续地引发公众的关注度,政府的任何行动无一不处在自媒体镜头之中,公众无时
不注意着处置过程,这一公开化、透明化、全程化的监督模式倒逼政府作出精准的策略
和实施高效的行动,从而有利于加速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二)研究意义 1、理论
意义
(I)社会动员理论的完善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动员一般指代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又被称为政治动员,在这一
动员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动员主体,社会多元主体作为被动员者存在,因而缺乏主动
性。政治动员模式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参与、提高决策执行效率等方面有一定的
正面效应,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公民权利和利益的保护问题、精英决策
替代公众智慧、压力体制下的统治合法性认同、权力的不当扩张等问题。随着社会多元
主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逐渐也具备了成为社会动员主动者的能力,而不再仅充当被
动者,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对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政
治动员模式的效果取决于被动员客体对动员主体统治合法性的认同程度,而自下而上的
动员模式则基本倚靠社会力量的协同程度,包括社会公众的使命感与同情心、信息获取
与交流的便捷度、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整合度等等。因此,研究自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动
员、对社会动员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社会动员理论在动员媒介创新方面有一定的意
义。
(2)应急协同理论的扩充
己有的关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协同治理研究基本限定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
个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而鲜少涉及媒体这一主体,但考虑到自媒体在日常生活、社会沟
通、政府管理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探究自媒体与应急协同关系的重要性
日益突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公众个人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合作伙伴关系
的构建,
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力量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草根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
也应注意到不同于传统媒体传播结构、传播理念、传播速度的自媒体正在突发事件的应
急处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媒体时代,公众几乎离不开手机和互联网,网络与
政府管理亦是息息相关,因此,应急协同理论中政府与自媒体的协调机制值得进一步研
究,如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构建,自媒体预警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化,信息传播的公开、
规范、有效建设等。
(3) 危机管理理论的补充
危机管理不局限于危机发生之时怎么处置的问题,完整的危机管理过程包括危机防
范、危机预警、危机评估、危机决策、危机处置、事后总结,危机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
加强危机的预防、完善应急准备,实现突发事件处置的关口前移,做到危机的源头治
理,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危机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和社会动员,社会协同需要在突
发事件治理体系中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多元主体扎根于基层,因而能在
第一时间发现、解决矛盾,如遇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上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基层
群众的参与对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在共同治理突发事件时行动边界和角色功
能的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媒体时代,在浦江 2.16 大搜救、营救保定蠡县“坠井男
童”等事件中见证了社会动员对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处置突发事件超乎想象的能力。研究
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协同问题,对危机管理理论是一个完善的过
程,也是对传统的政府单中心危机治理模式的改进。
2、实际意义
(1)有助于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
突发事件呈现的表象似乎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甚至是不可预知的,但隐藏其
表象背后的真相是,在多数情境中突发事件经常是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潜伏期,而突发
事件的爆发正好是在某一刻突破了临界值。社会多元主体具有贴近公众、扎根基层、灵
活多样等优势,依托社会多元主体及时掌握基层社会的有关动态,将收集到的信息第一
时司上报给有关部门,对于社会危机的预防、缓冲和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如果爆
发了无任何预兆性的突发事件,政府借助社会多元主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协同治理突
发事件,对于事件破坏性的减缓与消除也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2)有助于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应对突发事件对现有应急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对政府应急
能力的提升也同样有着推动作用。通过构建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体
系,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发挥社会多元主体优势,全方位帮助政府在风险评
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总结几方面进行完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为突发事件
的预防和解决提供牵引力,并进一步做到使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长
效机制。同时,社会多元主体帮助政府收集信息、减轻负担,使政府有条件、有时间专
注做出精准决策,优化救援处置工作,随时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及时澄清和消除负面虚
假报道,从而为突发事件的解决增添助力。
(3) 有助于完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
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而突发事件无疑会
影响到社会安全。强调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其实也相当于承认了社会多元主体作为社会治理
主体其中一员的地位,也认可了其在突发事件治理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鼓励和支
持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与壮大也能成为公共安全和科学有
效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加速器。社会多元主体草根性的特质能够帮助及时发现社
会基层矛盾,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而通过它的灵活性特质组织各类活动,又能顺利地解决
各种纠纷案件:社会多元主体的公益性特质又会推动平安社区、平安乡村的建设,例如现在很
多退休老人担当起了社区平安巡逻员的身份,志愿性地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
(4) 有助于探索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趋利避害的路径
自媒体作为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
作用,自媒体在其中能起到的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公开。依托自媒体平台来
披露事件原因、公开处置策略、评价处置效果,事件全程被置于自媒体的镜头之中,做
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0社会的动员。自媒体在全面、及时公布信息之时,也能向公
众传达目前处置工作遭遇的困境,希冀寻求社会和公众帮助的迫切之情,进而动员社会
力量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政府的监督。自媒体全天候、全方位地播报突发事
件处置的进展,政府行为全程被置于自媒体镜头之下,而且自媒体还能起到广角镜效
应,政府细微的失误皆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社会和公众也能凭借自媒体平台监督政府
行为,对出现的不当行为予以批评和建议,这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有着重要意义。但是
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也会存在负面作用,如网络谣言铺天盖地动摇公众信心、影响
政府形象;为抓住公众眼球刻意虚假夸大播报:选择性播报、难以呈现事件全貌等。因
此,探索突发事件处置中有效、高效协同自媒体的方式,做到趋利避害意义重大。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阐析
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汇集了社会多元力量共同治理危机,这对于危机的预防、减
缓与解决意义重大,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对动员社会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更是能
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m7 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m6
年12 月,微信及 WeChat 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9亿,公众平台超m00 万公
众账号。,新浪微博 2m7 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讯息,截至3 月 31日,微博月活
跃用户达 3.4 亿。用户数量巨大的自媒体社交平台为动员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
治理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使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更具可行性、高效性。因
此,本文从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培育社会多元主
体、挖掘自媒体潜力四个角度来阐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一)自媒体时代提
升突发件应急处鬣能力的必然要求
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强化、破坏程度加大化、处置难度艰巨
化、影响范围国际化特征,某种程度上促使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成为必然选择。首先,
自媒体时代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即时性、无碍性和网状式的交流方式,在自媒体情境
下,个人的主观情绪会因为集群情绪的渲染而放大、政治不信任也会因为虚假信息的充
斥而强化,这会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构成障碍。再次,某些突发事件并非不可预知,
而是早己有相关的预兆和相当长时期的潜伏期,这些突发事件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及时得
到发现和处理就可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不仅强调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
还重视社会多元主体能够发挥的力量,通过社会多元主体贴近民众的草根性、易被民众
相信的信任感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上报,以此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最后,自
媒体在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酝酿着无限的机遇,如自媒体强大的社会
动员力能为突发事件的成功解决增添推动力、自媒体全时段的镜头能规范行动主体处置
行为、自媒体的信息披露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等。
(二)自媒体时代提高政府公儐力的必然要求
突发事件自身的复杂性、社会多元主体力量的不断壮大、自媒体话语权和议程设置
功能的显现、政府单一应急处置存在的种种缺陷,这些问题迫使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单
一主体治理危机的理念和模式,转而发展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观念和方
式。
方面,自媒体实现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模式,区别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模式,
这
@温婧:《〈微信用户&生态研宄报告〉.八成用户使用微信办公》,北京青年报,
一动员模式更能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热忱心。社会多元主体自发投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
置,可以为政府减轻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压力,社会多元主体也会帮忙收集事件信息,
以此帮助政府在信息较为全面的基础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处置决策。另一方面,政府在突
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方面表现得当,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事件最终也
得到顺利解决的话,不仅将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也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三)培膏社会多元主体,提高突发件协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企
业、公民个人力量也相继壮大成为社会多元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多元主体共同
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够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推动力,同时对其自身的发展也
有着深刻的意义。第一,社会多元主体较之于政府而言,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社会
资本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得愈加雄厚,社会多元主体有能力、有意愿回馈社
会,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是其发挥自身能力、贡
献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体现。第二,在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过程中,政府见证
了社会多元主体的能力和力量,就会减少乃至消除对其存在的固有偏见和不信任,转而
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对其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减少、消除社会多元主体发展和协同
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障碍性因素,提高其共同治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挖掘自媒体在突发件处鬣中正面作用的必然要求
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赋予了社会焕然一新的交流和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
活,同时也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中能起
到如下作用:
1、 社会动员。自媒体能够凭借其便捷、快速、广泛的传播力在短时间内抓住
公众的眼球,引发大量人群的关注和讨论,进而使之通过各种方式,如捐赠物资、网上
建訁献策、切身实际参与等投入到突发事件的治理中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的
社会动员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否则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如过多的捐赠物资处理难
度大、无组织性的大规模志愿者进入现场后造成道路拥堵和增添后勤保障负担等。
2、 监督作用。自媒体作为第三方平台,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无论是对政府行为,还是
对社会多元主体的行为都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这对于规范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物资的合理有
效运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3、议程设置。自媒体对政府话语权的掌控和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自媒
体能通过社会舆论而倒逼政府作出相关决策,而且政府必须对网络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政府就有面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可能,不利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开展。网络舆
论倒逼政府决策也要审时度势、分清情形,避免被意图不轨之人利用而成为其非正当牟
利的途径。
摘要:
展开>>
收起<<
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转型期的中国己进入突发事件多发高发期,政府应急处置存在的局限性、社会多元主体意识觉醒和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为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创造了积极条件。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传播、扩散速度远超历史以往任何时候,这给政府应急处置带来了极大挑战,例如泸州太伏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引发的各种猜测将政府置于风口浪尖,并引发了群体聚集事件,自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自媒体也可能利用其自身优势帮助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其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动员和协同能力,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绩效。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自媒体时代社会多元主...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