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VIP专免
2024-04-03 999+ 26.31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0.引言
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主要表
现为:一是农村人口空间地域上的变化,由农村地区转移
到城镇地区;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
20xx 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 x.xx 亿人,占总人口
xx%,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
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
移为主。一是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地区
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二是进城农民难
以真正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因为没有务农经验,陷入有
“回难“困境亿的农
是社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表现。
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xx 分别于 18xx 18xx 年发表
同名xx提出的主人口
迁移主
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移到城镇里面;长距离的人口迁移
总是趋向大的商业中心;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等。
文章借鉴推拉理论,试图梳理出城镇化阶段农民市民化的
影响因素,其中“推”力因素主要有:农村收入水平低、受教
育机会少、思想不解放、农村太穷等;“拉”力因素有:城市
收入高、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好等。从以上方面分析农民市
民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1.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进城农民就业难度大
收入不得不找寻其他工作维持生计,但城市中新的就业环
境对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市民化的农民产生
了分流:一部分因无法满足城市用人单位要求,选择从事
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其原因往往是一些城市企业在实际
过程中农民,大大了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难度
时候会发生农民与市民“同工不的现象,进城农民的
薪酬福利制更缺乏效保障,生活条件收入低
农民在城市中维持生计较为困难;同由于城市产业
承载能,一部分农民,因为
生活来来的生活没有正
这种情绪会引发不当行为。
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有
移人口的教育、等社会城镇人口规模
大,会导致物质需相应增加大对城镇
求和环境力,合理的人口数
会发展进作用,反之则对社会经济
起阻碍作用,形成负通道作用同作用于人
的经济社会生活会影响社会发展。大入城市,对
占了城市民原有的社会
如许多进城农民选择将孩子转到城市,对城市有
教育资源形成力。
关体制仍完善
活的农民得城市口,其在教育、
临着诸多困境,无法受与城市同的一
。由于与正式城市距,进城农民
部分地受城市使经在城镇生活
工作,但“农民”份特征没有改变;其,城市
的农业人口因失去社区“选
举权”等,与城镇民在治权上严重不对等,
缺乏保护自身地位,农民对城市没有
心理上的归属感从心理上把自己当成民的一
部分。
城乡间的文化冲突
间的文化也越大,西方工业
摘要:

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引言农民市民化指从改革开放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空间地域上的变化,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从事非农生产。截至20xx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x.xx亿人,占总人口约xx%,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一是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二是进城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因为没有务农经验,陷入有乡难...

展开>> 收起<<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共14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