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研报告(学校)

VIP专免
2024-04-03 999+ 32.92KB 1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研报告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
生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理想信念、追求真理价值的主渠道。学
生思政课学习效果好不好,有没有真正地为理论所说服,有没
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关键看学生的获得感强不强。获得
感是人们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占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
们对所获取和占有资源的认同状况,因此,大学生对思政课的
获得感反映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取及认同情况,客观
上也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政治觉悟。本文围绕大学生思政
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困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探索大学
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以期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
改革需要、促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从思政课教育
教学的特点而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主动获取与被动获取
的结合,在供需互动形成的理论认知上搭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
得感生成的获取逻辑;从获得感的主观感知特点而言,大学生
思政课获得感是一种主观体验,由过程导向的动态体验与个人
预期结果导向的静态体验构成了大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调整逻辑;
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而言,对真理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
的实际效用构成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行为逻辑。
因此,探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既具有厚实的理
论价值,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1.供需互动的获取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取是精神利益
的取得,“而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不同,它需要教育对象利用
自身的理性能力去吸收与消化……获取精神利益的过程是一个
互动性、互依性的过程”,因此,供需互动的获取过程是大学
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基础。第一,从知识供给而言,高校思
政课通过教材、教师以及与二者关联的教法完成思政课的基本
供给。教材供给知识和理论观点,教师负责知识的输送与解读,
教法则是教师完成供给的具体手段、方法和途径。三者紧密结
合、有机统一,构成了思政课的基本供给体系,也是被动获取
的基本过程。第二,从知识获取而言,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
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素养主动求取的需要。大学生既渴望获得知
识、真理,也希望了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积极融入社会,同
时还需要接受一定的思维训练与行为习的培养。大学生对思
政课天然的求取期构成了思政课的基本需求体系,也是
主动获取的基本过程。第三,从供需互动而言,思政课供给
在供需二者适配互动、求取过程互动、结果价与反
互动关系。互动的效果定了大学生思政
课获得感的强,也是供需互动获取逻辑的关键。总之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既是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灌输进
学生头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取教学内其内
于心的过程。
2.动静相连的调整逻辑。获得感为一种主观感受,受学
生主观认知影响很大,包括以学生个体特点为主的自主观和
由学生需求期形成的自觉主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
过程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学生主观对思政课教学内
的不断加工,思政课获得感也随之发生化。受主观影响较小
的获得感可称为“静态”获得感,受主观影响较大的获得感
为“动态”获得感,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动静的调整逻
辑。实际上,调整过程由受自主观和自觉主观的影响,也
可分为客观调整逻辑与主观调整逻辑。第一,客观调整逻辑。
学生识体完成值观
”,化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趋
,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与获得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
而不断增加,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也因此调整。比如,有的大学
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到了验,由此便降低了思政课获
得感,有的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掌握物发展
的客观规律,由此生成了高的获得感。第二,主观调
整逻辑。如前所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是一种精神利益
的获得,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大学生理预期之间匹配
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强例如,有学者认为,
获得感实际获得/心理预期,实际获得与获得感成正
理预期与获得感成反。在实际获得不的情况以调
理预期,理预期值越小则获得感大。随着大学生理论
素养的提升,大学生能够辩证分析问题、客观看思政课,并
自觉变更对课程的不合理预期,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也将随之
发生化。
3.实互的行动逻辑。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虽然是一种
精神满足,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培养实做”
的实践导向,大学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实际行动和实
践过程中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入行,进而
形成稳固且充实的精神满足。实互的行动逻辑是大学生思
政课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终端逻辑,既实现对不同性质获得
感的纠偏化,也实现对既有获得感的稳固,提升思
政课育人效。第一,性质而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正向获得与负向获得。同一课程,同的教过程,在大学
体中生性质截然不同的获得感。正向获得反映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师教学过程的满意,对
课程知识体系、价值追求的理解,对思政课学习与自
的正向匹配;负向获得则是对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定,对思
政课教师教学的疏离甚至是对课程价值目标定。
除授课过程本身现的问题,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获得感
能通过行动逻辑来矫正,即让学生在实践中验真理,体验真
理与物质世界匹配后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实现获得感的
化。第二,形态而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又可分
短暂获得与长获得。一而言,大学生是能自觉地思政
课所学现实生如若这一过程生了一定的匹配
那么大学生将再次得到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大学生
思政课获得感得到强化,短暂获得感化为长
得感,成为大学生受益生的精神财富。反,大学生获得感
会被化,短暂获得感也有随之甚至转化为不同
性质的获得感。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
1.由供需矛盾引起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认知不足。供
矛盾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感知体验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三个层面围绕教材、教师与教学所生的不足、错配
调。第一,教材而言,教材的知识承载功能不能全面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研报告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理想信念、追求真理价值的主渠道。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好不好,有没有真正地为理论所说服,有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关键看学生的获得感强不强。获得感是人们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占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对所获取和占有资源的认同状况,因此,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反映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取及认同情况,客观上也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政治觉悟。本文围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困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探索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以期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促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一、...

展开>> 收起<<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研报告(学校).docx

共18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 1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