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VIP专免
2024-04-03
999+
33.81KB
2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主题党日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2023 年10 月7日至 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
议在北京召开。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
2023 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
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
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五千多
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
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
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
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那么,“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意义是什么?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都是
学术界正在研讨的重大话题。
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系统阐述是重要的创新
(一)“传统”释义
谈到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理解“传统”这一概念。什
么是传统?学术界认为,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
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对于“传统”这一概
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物质传统,如历史建
筑、纪念碑、历史景观、雕塑、绘画、书籍等;二是精神
传统,包括人类以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
式等无形的精神产品,比如儒家思想传统、文人画传统等
在精神传统中,有一个概念叫实质性传统。实质性传统是
指崇尚过往的成就智慧和制度,并主张把过去继承下来的
行为方式视为楷模和指南的倾向,比如对宗教和家庭的感
情、对祖先和权威的敬重、对家乡的怀恋之情等。以上是
对“传统”这一关键词的介绍。
(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
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都是持批判传统文化态
度的。当然,这里是有一个背景的。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代表人物的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堕落为一个狂热的尊孔复
辟派。1913 年11 月,康有为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尊
圣卫道”“令学校读经”。这与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的想法不谋
而合。对
于袁世凯、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做法,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等人进行了强烈抵制和反对,并由此发动了声势浩大
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
倒孔家店”。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指出,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1917 年,李大钊发表
了《孔子与宪法》一文,明确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
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
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瞿秋白在《〈新青年〉
之新宣言》中指出:“中国的旧社会旧文化是什么?是宗法
社会的文化,装满着一大堆的礼教伦常,固守着无量数的
文章词赋;礼教伦常其实是束缚人性的利器,文章词赋也
其实是贵族淫昏的粉饰。”
那么,青年对传统是什么态度?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
的。1919 年,同志在《湘江评论》上发表《健学会之成立
及进行》一文。他在阐发与论述该学会章程中的“自由讨论
学术”一条时指出:“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
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
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随着我们党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
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多是以辩证唯
物 主 义 和 历 史 唯物主 义 的 态度 来 看 待中 国 传 统文 化 的 。
1938 年10 月,同志在党
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
的遗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同志提出,“清理古代文
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
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文艺领域要坚持推
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同志提出,“对中国
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
改革开放以后,1982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1985 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2004 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2005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
知》发布。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发布。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
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
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
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
现实基础。
2013 年11
月,在山东省曲阜市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拿起桌上
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一边翻
阅一边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014 年,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
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不
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坚持古
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
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
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
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发展,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
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党
摘要:
展开>>
收起<<
主题党日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