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

VIP专免
讲稿: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5334 字)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重拾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现代国家认同。教学目的是:理解现代国家认同的属
性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的学习理解。
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二、中
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与挑战;三、中国建构现代国
家认同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
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两个结合”,这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任何一种结
合,它都一定意味着改变,意味着一个东西加入新的要素
获得了新的内容,这一前一后的“两个结合”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结合的两者是不一样
的。所以第一个结合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系
不断根据现实的反馈适应现实需要的过程,但第二个结合
不是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也是一套完备的思想体
系,所以相结合的两者它们是样的,都是理论,它们结合
的深度与第一个结合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就好比第一
个结合是拿锤子打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铁,中国具
体实际是锤子。一顿敲打后,铁的形状确实是改变了,但
锤子依然是锤子铁
依然是铁。第二个结合不是这样,它是拿着两块烧红
的铁放在一起熔铸,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的
根基更加牢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进一步提升,在
更大的空间发扬光大,使全国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感更加牢
固。
要知道 100 年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打
倒孔家店”“消灭吃人的礼教”,传统文化是被彻底批判的对
象。后来毛泽东同志针对传统文化,提出要“剔除其封建性
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被概括为“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但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这话里面积极弘扬的意味
其实并不浓,主要还是说,传统文化咱不能给一棍子打死
了,而且在实践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也确实是批判的
比较多,继承的比较少,改革开放后 80 年代兴起了文化热,
它的主题依然是“批判传统文化,拥抱现代文明”。到我上大
学那会,我学的是政治学专业,当时我们的课表,从周一
到周五,清一色的西方理论,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政治理
论的内容。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像今天这样热切地拥
抱传统文化,是最近十年才有的深刻转向。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为什么如此鲜明的转向会在今
天发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
所谓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国
家,
并对这个国家的政权、制度和行为的自愿认可及服从,
它是国家政权正当性的根基。用最简单的话讲,国家认同
就是得人心,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要持续地存在需
要两大支柱,分别是有效治理和国家认同,有效治理它负
责力量,国家认同负责人心。力量的重要性好理解,枪杆
子里面出政权嘛。但对于人心,我们的理解很容易感情化
似乎不残暴、受人爱戴就是得人心,历史故事经常这么写
但真实的国家认同要远比这复杂。去年年初,俄乌军事冲
突突然爆发,虽然冲突在发生之前已有征兆、但其规模、
烈度和持续时间还是超出预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无视
俄罗斯的火警红线,坚持在乌克兰入约问题上危险玩火;
在引燃大火之后,又置身隔离带外火上浇油,牺牲乌克兰
作为烧灼俄罗斯的火场。冲突使得乌克兰民众成为了最大
受害者,并将殃及全世界。俄乌冲突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
因,是乌克兰这个国家在国家认同上出了问题。乌克兰独
立之后,共产党被取缔,国内失去了强有力的执政党,各
党派忙于权力争夺,总统和议会之间权力划分不明,对于
国家民主建设道路缺少规划,再加上国内经济危机严重,
错过了实现国家体制平稳过渡的战略时机。失去了国家认
同,国
家必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顿巴斯地区,
亲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以至于通过全民公投进行独立。
由于缺乏国家认同,给俄乌之间的冲突埋下了巨大隐患。
现在我们要问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乌克兰没能构建起国家
认同呢?他们具体做错了什么?这就要讲到:
(二)国家认同的基础
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共识系统。其实我们只需稍加反思
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客观的物理世界中,并没有一个作为
实体存在的国家,真实存在的只有一个一个的散落在大地
上的具体的个人,而国家呢,它只是以概念、符号、叙事
的形式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通过共有的想象构筑起国
家认同,而这些共有的想象就是共识系统。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了国家的这种虚幻性质,
他们把国家称作“虚幻的共同体”。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本尼迪
克特安德森对此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阐释,他通过大量的
实证研究发现,民族国家都是想象的共同体,不是先有国
家然后有对国家的认同,而是恰恰相反,是先有共识系统
构建起来的国家认同,然后才有国家。所以我们去看乌克
兰,当执政的共产党被取缔、马克思主义被扔进历史的垃
圾桶后,他们旧的共识被彻底撕毁,新的共识却迟迟无法
建立,人们脑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共同想象。虽然乌克
摘要:
展开>>
收起<<
讲稿: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5334字)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教学目的是:理解现代国家认同的属性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的学习理解。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二、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与挑战;三、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两个结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任何一种结合,它都一定意味着改变,意味着一个东西加入新的要素获得了新的内容,这一前一后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