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主题党课讲稿:“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代启示

VIP专免
2024-04-02
999+
38.48KB
4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四下基层”主题 D课讲稿:“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
代启示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 D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
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
是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
方法和工作制度,本质上是实践主体在充分认识、深刻把
握客观对象世界的现存状况基础上进而改造客观对象世界
的创造性活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宁德孕育,
它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的宝
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不仅对福建发展产生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形成提供了省域范围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①“四下
基层”的现实性、人民性和整体性特质对深刻认识和深入把
握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的实践功能、价值主张、工作方法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
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持。
一、“四下基层”的现实性特质
所谓“四下基层”的现实性特质意指“四下基层”不是实践
主体的主观臆想、主观臆造的想象活动,而是实践主
体通过对客观对象世界的深入了解、全面剖析、本质把握
对客观对象世界进行革命性改造,目的在于使这种客观对
象世界的发展更符合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的需要。也就是
说,“四下基层”不是停留在对客观对象世界的主观把握之上
的,而是要深入到客观对象世界的本质性、历史性维度之
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指
向。以此为基础,实践主体适用这一规律,准确把握事物
发展的未来大势,提出相应的思想理念,进而指导乃至重
建社会现实。所以,“四下基层”的社会功能不是仅仅停留在
“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层面上,而是把“改变世界”作为“四
下基层”的实践旨归。总的来看,“四下基层”之“改变世界”的
实践旨归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四下基层”能规范、矫正实践主体的行为方式,增
强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和拓宽视野。同志在《摆脱贫困》
中明确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
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由此“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
官僚主义”,①“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走访……了解和熟悉
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这种命令主
义、官僚主义的弊病”。
②可以说,“四下基层”不仅是提高D员干部政治智慧、
增强执政能力、激发干事创业主动性的必要途径,还是D
员干部通过与人民群众相互接触、相互作用,不断加强D
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更是提高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
D性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的重
要法宝。面对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下基层能力和水平的
问题,同志要求 D员干部“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
汲取营养,获得真知”。③这就要求 D员干部充分了解基层
情况、掌握群众意志,并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
出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
级状况》中所指出的,调查了解工人阶级的生存境况,是
“给那些认为社会主义理论有权存在的见解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了肃清赞成和反对这种理论的一切空想和幻想”。④可以
看出,“四下基层”是帮助拨开人们的思想迷雾、获得理论新
认识、坚定理论自信的锐利武器。
二是“四下基层”的现实性通过规范、矫正实践主体的主
观世界,进而更好地“改变世界”,即促进实践主体之外的客
观世界的向善发展,包括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生产方式进
步发展等方面。“现实本身”是思想理念的产生根源,“人们
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⑤作为一种体察民情、
追求真理的工作方法,“四下基层”就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
过程”的本质性研究和把握,并在这种“现实生活”的历史性
展开过程中概括、提炼、升华出新的思想理念,用以创造
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方面,“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为导向。同志强调,要“提倡各级领导带任务、带
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把矛盾消弭在萌发状态”。⑥也就是说,“四下基层”
既是提高领导机关办事效率、增强办事精准性的重要
途径,也是促进领导干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矛盾、困境
的有效方法。2021 年9月,在中共中央D校(国家行政学
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中结合自己在福建工
作的经历,深入阐述了调查研究对制定科学的政策、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性:“我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
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为解
决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
革……我认为,林权改革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我们抓
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
么办’这4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形成了全国第一个
省级林改文件。2008 年中央10 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
改经验。”①“四下基层”的历史性展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解
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追求真理、发现真
理、践行真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四下基层”的关键是在深入把握现存世界的
现存状况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理论认识、作出新的理论
概括,并将这种理论新认识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最
终使这种新理论、新理念成为现实。关于这一问题,马克
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系统阐
述,提出了检验思想理念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
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②
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决策、谋略,才能
够真正、精准地切中客观对象世界和社会现实,并对之进
行有的放矢地改造,推动事物朝着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
方向发展。同志在宁德时,自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
到当时的 xx 地区极为贫困,全省经济排名位列末尾,是全
国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面对这一发展困境,同志
在深入、系统掌握宁德地区的现实状况后,提出了“滴水穿
石”“弱鸟先飞”“经济大合唱”等一系列理念,并脚踏实地地将
其运用到 xx 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中,努力使 xx 人民
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境地。实践证明,同志在宁德工作
期间倡导的这些工作思路、理念是正确的,指引着宁德的
现代化之路。有数据表明,宁德生产总值从1988 年的
20.1 亿元增至 2021 年的3151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
入从1.5 亿元增至 265.8 亿元,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第5
位,跨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③彻底扭转了宁德“老、少、
边、岛、贫”的历史境遇,成为了福建省发展的新增长极。
可见,“四下基层”不是要维持现存世界的现存状况,而是
“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④最终实
现对现存世界的现存状况进行深度性、革命性的革新和改
善,因而,“四下基层”本质上是一种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
实践形式。二、“四下基层”的人民性特质
所谓“四下基层”
人民性特质指它的每一环节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
价值底色。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整个理论建构进
程中,在对基层深入、全面、系统调查研究过程中,深切
表达了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⑤的价值期盼。马克思在 24
岁时就完成了自己的调查研究开篇之作,即《摩泽尔记者
的辩护》。为了有力反驳莱茵省总督无理指责《莱茵报》
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到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
究,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该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
状况,“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各种材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
揭露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资产阶级政府背离人民的‘官僚本
质’”。①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也走在调查研究的路
上。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收集到广大工人阶级
的生活境况,他“用了 21 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
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②最终撰写出了《英
国工人阶级状况》这篇影响广泛的调查研究名著。可见,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调查研究是一项“绝大多数人的,为
绝大多数人谋利益”③的实践活动,具有深厚的生存论意蕴,
其内在规定的受益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群
体。因而,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指向,调查研究下
基层更是将调查研究与人民生存境遇、民族国家的前途命
运相结合,彰显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现实伟力。“四
下基层”
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
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秉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
紧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 D的初心
使命。一方面,推进“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必须
依靠人民群众。“四下基层”不是 D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相分离、
相对立的单向性实践活动,而是 D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双
向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创
造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创造历史的“剧作者”。深刻指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④可以说,“四下基层”作为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实践
形式,是一种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深度交织融合的社会政
治实践。例如,D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主体并不仅
仅局限于D员干部自身,而是必须依靠并汇聚人民群众的
集体行动力,才能真正及时、有效、广泛地推动D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理论主张和价值主张“飞入寻常百
姓家”。又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
公下基层就是要求 D员干部只有“打掉‘官气’、放下架子,真
正深入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谈心,与群众同
吃、同住、同劳动,才能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
么,才能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⑤
同志指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依
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
方法。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就
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⑥“
摘要:
展开>>
收起<<
“四下基层”主题D课讲稿:“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代启示“四下基层”是指宣传D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本质上是实践主体在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客观对象世界的现存状况基础上进而改造客观对象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宁德孕育,它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不仅对福建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省域范围内的理论探索...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