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
VIP专免
2024-04-01
999+
27.64KB
3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
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
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经济思想中具有
重要地位。关于高质量发展有丰富的论述,如何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学理
上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理论,是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体系的思想方法出发,结合关于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探讨如何从学理上深入理解经济
思想中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一、经济规律体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背后和经济过程之中内在的、
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经济现
象和经济过程纷繁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往往存在很多中
间环节,而不同环节、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受不同层次规律的支配,因此,经济规律具有体系性特征
经济规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
分。比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规律体系包括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
规律;几个社会共有的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特有
的规律
,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在同一社会形态
中,有的经济规律反映的是本质经济关系,有的经济规律
则反映的是经济运行层面的关系。例如,在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深层的、本
质的规律,而利润平均化规律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
中的表层规律,在这个表层规律背后,又有供求规律、竞
争规律、价格规律等发挥作用,它们共同构成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规律体系。由于经济规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
统,针对不同经济问题的分析,要从不同的经济规律体系
上去把握。
从经济规律体系来认识和把握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特
征和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是唯
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这一方法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仅仅
停留在供求关系表层规律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的根
本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构建的理论体系,
为我们从经济规律体系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生产领域出发揭示
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这一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关系
属于深层次经济规律;在第二卷中,马克思从流通领域揭
示了资本的运动规律,这一分析是从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的深层规律向表层规律的过渡;在第三卷中,马克思通
过引入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等,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运行的表层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规律、利息规
律、银行利润规律等,它们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深层规律
向市场经济表层规律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运用经济规律体
系的方法论,在理论上破解了李嘉图“难题”,使劳动价值论
彻底成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方法论,在经济思想中得到了
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在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把“高质量”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目标要求的一个范畴,是
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
商品价值量的时候,曾使用过“标准质量”这个词,他指出:
“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标准质量”也不是一个范畴,
只是指作为价值载体的商品使用价值,在质量上应该得到
社会认可。应该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是有质量要
求的,但经济活动的质量受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支配,包括
哪些内容,如何判断,则需要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加以把
握。在提出“高质量发展”命题之前,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尚
未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
结合经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论述,从学理上认识经济活动的质量问题,可以从以
下三个层次的经济规律体系上加以判断。
第一层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判断经
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发展。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从生产力的维度来
看,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一定是能够不断创造出剩余,满
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经济活
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正是基于此
马克思才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使每个
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在人类经济活动中,
无法创造出剩余以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
只是简单再生产的重复,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
“质量”这个范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正如指出的:“把经济
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
观。”因此,一个社会能够在不断深化分工中改进技术,发
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地
创造出剩余且用于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就可以
说是有质量的经济活动。
然而,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下的活动,因此不能仅仅从是不是创造剩余的生产力维
度判断经济是不是有质量发展,还必须考虑生产关系
维度。从生产关系的维度看,由于生产资料性质不同,人
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同,生产活动的成果首先用来
满足谁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取决于谁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
因此,对于什么是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会因为阶级地位的不
同而有不同的判断。比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
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剥削阶级的立场看,越是能够
占有别人更多剩余劳动的经济活动,越是被视为有质量的
经济活动,至于劳动者的贫困、饥饿、过度劳动等,都不
会成为剥削阶级考虑发展质量的因素。而在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制度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
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包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
要),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衡量
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层次,从经济有机体的循环畅通中判断经济活动
是不是有质量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循环”是
指资本的流通问题。在经济思想中的“循环”,既包括狭义的
循环(即流通),也包括广义的循环即国民经济有机体的
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循环畅通。国民经
济循环中各环节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流
通和消费,后三个环节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是起点,
消费是终点(如果是自然经济的社会,经济有机体中无需
流通环节)。但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消费环节既是上
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循环过程(即再生产)
的起点,因此处于独特地位。从经济有机体四环节之间的
关系上看,如果从生产到消费,再从消费到生产都能够顺
利完成循环过程,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有质量的
经济有机体。正如指出的:“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
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
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
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
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
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
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这里的“正常情况”就
是指经济有机体健康、有质量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和消费谁是目的,谁是手
段,或者说谁是“主动轮”,谁是“从动轮”是不同的。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是生产的根本
目的,资本主导下的生产是“主动轮”,消费则是“从动轮”,
消费服从于资本增殖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概括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尽管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生产
者的直接目的也是价值增殖(或增值),但生产的根本目
的已经转变为满足人民需要,消费成为目的本身,与之相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理念、
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制度保障等方面,也不同于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经济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关于高质量发展有丰富的论述,如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学理上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体系的思想方法出发,结合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探讨如何从学理上深入理解经济思想中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一、经济规律体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方...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