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
VIP专免
2024-03-23
999+
25.58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4篇)
知著见微——读《战略与路径》
前几天刚读完《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
这本书是根据 2020-2021 年期间黄奇帆先生在复旦大学讲的
12 堂课编辑成书。放在前几年我是基本不怎么看这种讲宏
观经济类的书,但近几年宏观的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
展开,切切实实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书名《战略与路
径》说得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紧扣当下改革和发展
中的热点。而这个未来战略也并非遥不可及,也就是到
2035 年未来十几年的中长期发展路径。
有成语名“见微知著”,语出《韩非子》,指见到细微的苗头,
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读这样一本讲中国未来十几
年宏观路径的书,大概感觉是反过来的,可以称之为“知著
见微”——知道宏观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预见对个人微
观生活的影响。本书主题广泛,本文简单分享下我感受颇
有启发的两点。
城市与房
要说到与我们普通人最相关的非房地产莫属。过去几十年
中国城镇化率到 2021 年为 64.72%,可以说是接近了天花板。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将农村劳动力吸收到城市里,如
今
农村还没进城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了。未来十几年城市化率
的进一步提升,可能来自农村老人慢慢离去以及城市新生
人口,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进程将大大放缓。
那么中国城市化的终局会如何?按“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看,
大体上每 1亿人的国家或地区会产生 1个上千万人口的超级
或特大级的城市。比如美国有 3.4 亿人,有纽约、洛杉矶、
芝加哥 3个超、特大城市;日本近 2亿人,有东京、大阪 2
个超、特大城市;德国 8000 多万人,英国、法国都是 6000
多万人,各有 1个特大城市柏林、伦敦、巴黎。”那么中国
14 亿人,大概也会产生十多个超、特大城市。大家都往大
城市扎堆,在于好的资源(教育、医疗、就业、商业、娱
乐)也都在大城市集中。以我所在的四川来看,现在不到
一亿人,成都会是这边唯一的超级大城市,基本虹吸了周
边绝大多数资源,未来的发展机会也主要围绕在这些超级
大城市周围。
过去二十多年,伴随城镇化进程,房价基本是五年翻一番
十年翻两番式地上涨。“预计今后二三十年房价会保持与地
区GDP 同步增长”,这个论断隐含的结构变化是:全面的、
快速的上涨没有了,但房子还能缓慢温和的和地区 GDP 保
持同步增长,实现保值能力。而地区和地区之间差别会很
大,估计不在上述十多个超大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地区,GDP
增速多半是落后于均值的。
话说房子长期看人口,所以另一个变化来自于人口增长拐
点,中国新房建设已经过了巅峰(每年 17 亿—18
亿平米),未来会逐年下降到(每年 10 亿平米左右)形成
新的均衡。这样看十来年后,“中国城市住宅总建筑面积将
达到550 亿平方米以上,按通常 50 多年更新折旧的要求,
每年 1.5%—2%的折旧率需要建造 10 亿平方米住宅,这将是
常态。”自此房地产将形成从高峰回落,之后形成L型走势。
房地产过去那种疾风骤雨、铺天盖地、大拆大建的大时代
大概是过去了,而历史的车轮还会滚滚向前。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
也是一个经济体从贫穷到发达的必经之路。
第一阶段,增长由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驱动。改革开放早
期,我们开放了市场,引进外资,建设工厂,搞劳动密集
型产业,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
工”和“补偿贸易”)方式搞出口贸易,赚得是最廉价的制造、
加工和装配的钱。这个方式让很多农民进厂当了工人,人
均产出就提高了,释放了人口红利,经济自然快速增长。
这个阶段拉动经济的主力是出口,但工厂释放的人口红利
是有上限的,而出口本身也可能面临经济周期波动,而一
次巨大的向下波动在 1998 年到来。1998 年爆发了亚洲金融
危机,出口增速跌入谷底,第一阶段拉动增长就快走到了
瓶颈,面临向第二阶段的跨越。
第二阶段,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第一阶段出口做的都是
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一旦廉价人口红利释放完毕,这
个阶段就陷入停滞了。而第二阶段要求必须引进先进技术
和设备,升级工厂,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也就是在这
个阶段中国开始用市场换技术,和外商合资建厂,建设全
门类的工业化产业链。
除此之外,这个时刻(1998)还启动了另外一件影响深远
的大事。1998 年国家正式启动住房改革,决定从1998 年下
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商品房制度。商品房制
度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其后二十年我们 GDP 增长的 40%左
右就是靠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
无论是引进先进技术、升级工厂,还是大搞房地产,都需
要大量资本,支柱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而资本从哪
里来?早期的出口外汇储备加上爱存钱的中国老百姓。商
品房以按揭贷款的形式,释放了老百姓的大量储蓄,转化
为基建资本。资本驱动发展了二十多年后,把我们带到了
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但又到了新的瓶颈,因为投资拉动的
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时,修一条路
经济效益很大;当全国高速路网都铺满了,继续修路的效
用就几近于无了),而进入下一个阶段需要一次新的跨越。
第三阶段,增长由创新驱动,这也是通往发达经济体之路
你得有独门的技术,有世界性的产品和品牌,才能占据价
值链的上游,才能继续提升人均产值,通往发达之路。现
在的状态是我们正在跨越第二阶段。好的一面是一些国潮
品牌出现,并且部分品牌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市场。
包括像新能源车这样的新兴领域,在产品、品牌和技术方
面三者都处在前列。坏的一面是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经济
体的上升,放在全球市场上必然挤占旧格局势力的利益。
所以,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会走向更复杂的局面。
2020 年中国人均收入1.1 万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按世
界银行标准,人均1.25 万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一些国家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 世纪70
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问题是这 50 年来居然没
有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所以有许多经济
学家把它叫作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都是停
滞于第二阶段增长,缺乏第三阶段增长路径。从 2020 之后
的15 年路线图中,中国预计2025 年进入高收入国家(人均
1.4-1.5 万美元),2035 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3万美
元)。大概就是十多年人均收入再翻一倍多点的样子。
黄奇帆先生讲这门课时还在 2020 到2021 之间,整理成书已
是2022 年,今天读到已是2023 了,未来已来,正在路上。
《战略与路径》阅读思考
在中国所有的市长里面,黄市长的名气算很大了。一个原
因是他在旋涡中“片叶不沾身”,另一个就是搞经济有很好的
口碑。黄市长在的时候,重庆的经济发展很好,房价控制
得很好,老百姓的获得感是比较强的。退居二线以后,在
人大财经委继续发挥余热,一方面为中国经济建言献策,
另一方面为国家的发展积极宣传普及,让老百姓能够更加
清晰的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总的来说,是一个懂经济,
干实事,口碑好的高级领导干部。这本《战略与路径》,
主要围绕近期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所提出的政
策、思路进行讲解、分析,几乎把现目前最热门的问题都
进行了交流探讨,见解全面,数据扎实,讨论深入,让人
获益匪浅。而且这是根据黄市长的讲课整理而来,更让人
钦佩他的理论之扎实,思维之全面。书里重点探讨了12 个
问题,主要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 愿景目标、国内国际
双循环、碳中和、数字经济、房地产市场、中欧班列以及
中美冲突等。下面我就我读到的内容做一些思考和分享。
1、我们目前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
很多人都听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但至于为何这是
百年未有之变局,很多人可能并未深入思考。我个人的理
解是,目前这个时间阶段,于国内,是属于经济结构转型
升级,真正的上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间
于国际,是中美两个大国冲突对抗,如果美国赢了,那么
世界格局依然延续,如果中国赢了,那么这是近两百年来
前所未有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对于这个时
间节点的中国和世界,都尤为重要和关键。如果让我总结
2035
摘要:
展开>>
收起<<
《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4篇)知著见微——读《战略与路径》前几天刚读完《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这本书是根据2020-2021年期间黄奇帆先生在复旦大学讲的12堂课编辑成书。放在前几年我是基本不怎么看这种讲宏观经济类的书,但近几年宏观的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切切实实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书名《战略与路径》说得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紧扣当下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而这个未来战略也并非遥不可及,也就是到2035年未来十几年的中长期发展路径。有成语名“见微知著”,语出《韩非子》,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读这样一本讲中国未来十几年宏观路径的书,大概感觉是反过来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