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4-03-20
999+
18.59KB
2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 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这是从源头上确保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
2019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
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
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
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实施以来,相关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
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全面总结
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认
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后备
人才培养路径,对于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工
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举措与成效
教育部在部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
高校实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是一项全新
的人才培养要求。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施
以来,承担这一计划的高校陆续为全国高校培养和输送了
数千名硕士和博士,充实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
时,相关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
中,积累了
一些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
(一)坚持把筑牢学生政治信念放在首位。思政课教师职
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必须具有特殊要求。
“后备人才的角色定位,既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
求,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规律,还要体现
‘高校教师’的职业导向。”培养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然要在
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人格品质等方面比其他
培养类别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思政课教
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后,各高校特别强调要把筑牢学
生的政治信念放在首位,坚持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品
德修养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核心,不
断推进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
合。一些高校构建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
机制,通过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育人平台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厚植学生乐教情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在科研
中深化理论、在实践中宣讲理论、到社会中运用理论。
(二)注重打牢学养基础与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对
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提
高教学思想性和学理性的基础,拥有扎实的教学实践能力
是提高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的关键。高校在思政课教师后
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聚焦打牢学养基础与提高教学实践能
力两个重点
环节。在打牢学养基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积极构建
全学科的课程体系,融贯史论著课程,增加原典、原理、
通史性课程的比重;健全核心课程体系,强化一级学科通
开课程在总学分中的占比;重点强化学生对经典文献研读
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注重学生的学术训练和理论积淀。同
时,还着力加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建立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
群。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各高校积极探索提升教学
实践能力的培养举措。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等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
等课程;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学生配备理论导师和教学
导师;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持续举办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
教学技能大赛;等等。实践表明,坚持打牢学生学养基础
与提高教学能力相结合,既夯实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又增
强了他们的教学底气。
(三)坚持本硕博一体化和全学科培养有机结合。教育部
的相关文件都强调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
统筹推进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为此,许多高校通
过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本硕推免等方式重点招收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学生,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弹性化选
拔和连续性培养机制。如果说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是从纵向上确保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生源
和学科基础的关键,那么,建立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则是从横向上把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好的关键。马克
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
定性和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的基础、合
理存在的条件”。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重要任
务的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所涉及知识的广泛
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必须建
立全学科相贯通的培养机制。为此,一些高校建立了贯通
本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培养机制,构建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体化、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探索后备人才全学科培养机制。坚持本硕博一体化和全学
科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纵横贯通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衔接性和系统性,打牢了
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四)注重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后备人才培养相融合。思政
课
改革创新和后备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价值同构性和过程统
一性。一方面,思政课改革创新能为后备人才培养搭建实
训平台;另一方面,后备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造就越来越
多的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实施以来,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同时,积极鼓励
和支持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有的高校创建了后备人才培养
计划的教学实践体系,制度性保障学生参与集体备课和课
堂研讨,指导学生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
集体备课平台”、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资源,定
期组织学生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青椒论坛”等教学实践
研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的高校在创新
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加入助教团
队,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在做助教过程
中体悟思政课教学;还有的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
“大练兵”活动;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将教师的思政课改革
创新工作投射到后备人才培养中,“教”与“学”二者有机结合,
形成了“教”、“学”一体化的互动机制,使后备人才得到了“教
学”实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018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这是从源头上确保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相关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全面总结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