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43篇)
VIP专免
2024-05-23
999+
97.79KB
14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
(43 篇)
目录
1. 救助靠前一步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4
2. 信息共享加速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7
3.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10
4.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暖闻热评).......13
5. 增强信心激发活力(暖闻热评).......................16
6.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暖闻热评)...........19
7. 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22
8.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25
9.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暖闻热评).......................28
10.拳拳敬老心暖暖夕阳红(暖闻热评)................31
11.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34
12.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暖闻热评)..........37
13.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暖闻热评)...................40
14.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暖闻热评)................43
15.让志愿服务照亮美好生活(暖闻热评).............46
16.从战胜挫折中汲取成长养分(暖闻热评)..........49
17.反诈有力,保护网织密(暖闻热评)................52
18.让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暖闻热评)..........55
19.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暖闻热评).............58
20.银龄讲学余霞满天(暖闻热评).......................61
21.“一呼一应”彰显为民初心(暖闻热评)..............64
22.让留守儿童的童年更美好(暖闻热评).............66
23.多一分体谅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68
24.立足岗位,竭诚为民(暖闻热评)...................70
25.为航空强国建设注入青春能量(暖闻热评).......73
26.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75
27.紧握人生出彩机会(暖闻热评).......................77
28.村里的球赛何以火起来(暖闻热评)................80
29.凡事多做 0.01 铸就不凡(暖闻热评)..............82
30.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暖闻热评)................84
31.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暖闻热评)..........87
32.旅行“欠条”彰显暖心服务(暖闻热评)..............89
33.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暖闻热评)..........91
34.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山乡(暖闻热评)................94
35.为身残志坚者引路鼓劲(暖闻热评)................96
36.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暖闻热评)...................98
37.服务不打烊延时暖人心(暖闻热评)..............101
38.让外来建设者增强归属感(暖闻热评)...........103
39.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暖闻热评)..............105
救助靠前一步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
【事件】在江西省峡江县,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发
现巴邱镇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 2万
元,第一时间将这条信息反馈给乡镇开展摸底排查;在宁
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瞿靖镇,一名居民看病住院已经自
付费用4万多元,乡镇工作人员收到医保局数据推送后,
第一时间开展了家庭经济核对和入户核查。经核实后,两
名居民都被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获得了临时救助。广袤
大地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折射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变化。
【点评】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
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
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现实中,需要兜底保
障的人群往往是社会的困弱群体,如孤儿、低保特困人员、
残障人士等,他们中不少人缺乏求助意识、求助能力。实
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既要有无微不至的政
策关怀,也离不开便捷畅通的触达渠道。靠前一步,在基
层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运用各种方式打通联系服务群
众的“最后一米”,才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
救助范围。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得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在山东
省无棣县,一名智力三级残疾人的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基
本生活保障存在困难。基层人员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上报,
民政部门经核实为其按照“单人户”申请了低保。在江西省上
饶市,一名低保对象的女儿还在读小学,当地便帮其申请
了教育资助等专项救助。健全服务机制,到困难群众的生
活中去,不仅能发现监测平台可能忽略的细节,也能与困
难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
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是态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当
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归集 6600 多万低
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为民生兜底保障筑起了数据底座。
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
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信息,
能有效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
救助信息聚合共享。从人工收集到大数据技术赋能,救助
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消除救助保障盲区、有效推进精准救助,体现着党
和政府的政策温度。2021 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大数据
筛查比对找出90 万条疑似困难群众数据,累计排查疑似困
难群众 128 万人次;江西省今年以来主动摸排 46.45 万人
次,通过摸排纳入低保3.16 万人;山东省健全救助对象主
动发现机制,建成包括 1900 余万条信息的山东社会救助对
象数据库……实践证明,更加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建立完善“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模式,就能不断
织密困难群体的保障网,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
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
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改进
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让暖心政策惠及每个有需要的人,为其纾生活之困、解燃
眉之急,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信息共享加速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
【关键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事件】《“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开展
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一段时间以来,
多地有序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省域内的互通共享,浙江
省共有 436 项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互认,累计互认数量超过
3000 万项次,直接节约医疗费用超过 11 亿元;福建省检
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经接入了243 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
院……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4 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
结果的互通共享,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诊疗支
出。
【点评】
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后,换一家医院就诊,还要重新
检查,既费时又费钱。由于技术、质量安全等原因,部分
医疗卫生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
重复检查检验成为不少患者的烦心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
互认,既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也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
的利用率,增强群众获得感。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是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
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医院存在检查检验项目编码、标
准、质控水平不一等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
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医
疗机构应当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提出各级质控组织
应当定期规范开展质量评价工作,推动本地区医疗机构提
升检查检验质量。在此基础上,多地医院进一步明确了检
查检验互认的项目清单,为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夯实了
基础。
在统一技术标准、质控标准的前提下,还要解决医疗
机构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
快打破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
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据统
计,目前已有8000 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
康信息平台,20 个省份超过 80%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的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如今,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实现
省内共享调阅,保障了检查检验结果的时效性。不断夯实
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信息流通代替群众跑腿,为群
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医疗服务,关乎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福
祉。从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多地实现医保异地就医
直接结算,再到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药品配送等服
务,人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
步,便民就医从“有”到“优”,看病就医更便捷、群众更舒心。
也要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水平仍有差异,号源紧张、
就医等待时间过长、医院周边交通堵塞等问题依然影响着
群众的就医体验。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仍任重道远,还
需精准施策、常抓不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群众提供
优质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
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在要求。期待更多暖心举措落地,
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均等化、诊疗服务规范化,让群众看病
更舒心、健康更有保障,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
【关键词】课间十分钟
【事件】在天津市,宝坻区双站路小学每遇高温、雨
雪等天气,便在课间开展十分钟室内操活动;在吉林省长
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以课桌舞、“小小贪吃蛇”等集体游戏
为抓手,增强课间活动趣味性;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
新迎第二小学因地制宜,把跳绳作为学生的主要课余运动
项目。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中小学校因地制宜丰富课间活
动内容,让课间更热闹,让学生更欢乐。
【点评】
“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
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活动,是不
少人的温暖回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不
少学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和全面发展。
保障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浙江省温州市
实验小学,班级教室设置游戏角,飞行棋、自制古诗卡等
益智类小游戏多种多样;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
教学楼每层都布置了科学互动角,“发电轮”“音乐喷泉”等十
几个交互式科技项目在课间对同学们开放。这些丰富多彩
的课间活动,帮助学生们在紧张专注的课堂学习之后,放
松身心、缓解疲劳,更好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校园生活
的适度“留白”,也有着知识学习所不具备的教育价值。在运
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谈天说地中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
在自由玩耍中培养默契、增进友情,短短的十分钟,给了
孩子们释放天性、强健体魄、结交朋友和探索世界的宝贵
机会。
确保课间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
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
定》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
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
约束。为了确保学生在课间有充足活动时间,已经有教育
部门对占用课间时间讲课、限制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情况
进行排查,并督促整改。加强监管,引导中小学校正视学
生课间活动需求,落实管理责任,才能让孩子们尽情享受
课间休息的时光。
如何保障学生进行安全、有序的课间活动,考验着学
校的管理智慧。学校既要做好活动环境管理,为孩子们创
设安全的活动空间,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告诉学
生们哪些行为危险,在课间休息时该如何正确活动。有条
件的学校,不妨在易发生安全风险的点位设置“护导”岗位,
及时看护学生,防止事故发生。完善相关机制,将规定落
实到日常教学中,就能把安全网越织越密,为学生在课间
“动起来”保驾护航。
户外活动,难免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在校园管理规范、
校内设施安全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社会和家长多一
些理解与包容,就能为学校的实践探索营造宽松的氛围。
这是观念问题,更是责任分配的问题。当前,北京市、上
海市、湖北省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健全安全风
险分担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携手、相向而行,学
生下课时就能玩得舒心、动得安心。
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是重要的教育目标。
发挥好课间十分钟的作用,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
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合理开展课间活动,
孩子们将在欢乐中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暖闻热评)
【人物】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故事】在不久前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
表团获得 201 金111 银71 铜共383 枚奖牌,取得亚运会
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在亚运舞台上,中国队运动员敢于挑
战、突破自我,3次打破世界纪录、18 次打破亚洲纪录、
74 次打破亚运会纪录,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点评】
“再次穿上国家队球衣,与大家肩并肩完成了亚运两连
冠,骄傲和荣耀涌上心头”“未来,期待更多的可能,我也会
为之付出自己所有努力”……走下赛场,杭州亚运会中国体
育代表团的运动健儿们感慨颇多。在十几天的时间里,他
们追求卓越,奋勇争先,展现了中国体育运动员的活力与
拼劲。
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是体育健儿的共同信念,是屡
创佳绩的精神源泉。在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中,
邹佳琪、邱秀萍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杭州亚运会首枚金
牌。两名运动员布满厚茧的双手,被她们笑喻为“荣誉的象
征”。尽管她们说得轻描淡写,我们依然能够体会金牌的来
之不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怕苦、不怕累,只为让
五星红旗在赛场高高飘扬、让《义勇军进行曲》在赛场雄
壮奏响。一枚枚奖牌,一次次突破,中国体育健儿们将训
练时的每一滴汗水,凝聚成站上赛场时的拼搏力量,唤起
赛场内外观众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心,让爱国主义情感在
中华儿女心中回荡。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是赛场上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
神动力,也是赛场外全体体育人团结协作的如磐初心。
2000 年出生的乒乓球选手王楚钦在本届赛事上收获男团、
男单、男双、混双4枚金牌,他成功的背后是强大的“教练
天团”。前辈倾囊相授,后辈埋头苦练,一代代体育人无私
奉献、接续奋斗,正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诠释。弘扬
中华体育精神,确保中国体育事业薪火相传,我们从体育
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步履必将更加铿锵。
杭州亚运会的优异成绩令人欣喜,但建设体育强国的
任务还很艰巨。要看到,杭州亚运会上,还有一些项目的
成绩未达预期,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也
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我们到达过很多山巅,未来还将攀
爬更多的高峰。从完善训练体系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从
提升管理水平到加强赛事保障,进一步提升和保持项目竞
争力,才能做长长板、补齐短板,持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以体育精神发展体育事业,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以“咬
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取长补短,才能推动体育事业
不断实现新突破。
一次成功的赛事,精彩不止于场馆之内。杭州亚运会
“最美跑道”成为市民日常锻炼的好去处;绍兴柯桥区羊山攀
岩中心成了网红打卡地;富春江边,体验皮划艇、桨板成
为许多游客的新选择……群众运动热情得到激发,体育产
业蓬勃发展,杭州亚运会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扎扎实实
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我们就一定
能不断夯实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书写中国体育新篇章。
增强信心激发活力(暖闻热评)
【关键词】法治化营商环境
【事件】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联合高校、
行业协会摸排了 300 多家建筑企业所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
罚情况,并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开展联合“体检”,提早研判
企业存在的违法风险及制度漏洞,让企业了解“什么是合规”
“合规有什么作用”“如何进行合规建设”,督促涉案企业制定
具体可行的合规整改计划,有效减少了辖区企业违法触规
行为。
【点评】
体量大、周期长、企业治理状况参差不齐、人员流动
频繁……建筑业从业者白春杨一度因为这些行业“痛点”而焦
虑不已。不懂法、易触规,白春杨的焦虑折射出企业对合
规管理、防控风险的迫切需求。
湖里区探索建立企业刑事合规、行政合规、行业合规
指导“三位一体”的企业合规治理体系,提升法治服务水平,
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既能够促进企业经营者懂法、守
法、用法,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也为地区
经济健康发展夯实法治保障,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有
益探索。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健
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
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近年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成
为越来越多地区的共同行动。北京市大兴区启动律师行业
服务民营经济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法治培训、
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浙江省全面推行轻微违法告知承诺
制,细化轻微违法情形,依法制定从轻、减轻、免罚标准;
广东省韶关市全面启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模式,针对监
管领域中常见、高频行政检查事项,推行跨部门、场景式
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管效能……让执法有
力度也有温度,有利于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激发经营
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经济现代
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与法治体系深度融合
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近年来,从外
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到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
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框架日益建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把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执法、司法在服务和推动高质
量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序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让
经营主体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
公平正义,就能为经济活动营造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
治环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
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高质量发
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营造依规经营、创新创业、
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用法治方式为企业和企
业家排忧解难,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谋发展,定
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暖闻热评)
【事件】去年,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
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当地一家
合作社发起梯田春耕计划,组织村民开垦撂荒的梯田。与
此同时,涉县还针对旱作梯田建立了“农民种子银行”,强化
梯田系统内的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种种努力,让涉
县旱作石堰梯田焕发新生机。
【点评】
“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粮食长大,
靠家里卖农产品上学。看着梯田撂荒,很心疼。”在涉县王
金庄村,梯田春耕计划的发起者、村民王虎林的一席话,
道出了当地村民和旱作石堰梯田的依存关系,也表达出当
地人对梯田的浓浓情感。
数百年来,涉县山区人民针对当地石多土少、土地贫
瘠、干旱少雨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耕技术,用山石垒
起梯田田埂,覆土耕种。石堰梯田系统采用的“悬空拱券镶
嵌”式石堰结构和多种作物轮作制度,解决了石堰稳固与空
间最大限度利用问题,实现了山坡利用的最大化,成为当
地粮食供给的重要保障。规模宏大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既
是涉县山区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的写照,也蕴藏着尊重自然、
巧用自然的农业智慧。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不少农业文化遗产至今
仍在使用。强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在用,精髓在用,因而更要注重对其
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对于涉县旱作石堰梯田,让撂荒地
“复活”和建立“农民种子银行”的意义正在于此。目前种子银
行已保存171 种传统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涵盖 26 科57 属
77 种。农技人员将这些种子定期进行田间种植和更换,提
纯复壮,恢复种性,留下老品种的基因库。把这些梯田系
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好,是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题
中应有之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
重要意义。
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振兴蓄积着潜力。涉
县旱作石堰梯田的活化利用,既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粮食供
给,也夯实了乡村产业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
为提高农民素质,当地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农技员指导农
民群众科学耕种管理,促进增产增收;村民成立农产品专
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500 余人。通过产、供、销
一体化服务,2022 年,相关合作社售出梯田产花椒 25 万
斤、黑枣 22 万斤,开辟了致富新路子,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
术基因库。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更新保护的技术
和理念,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古人的智慧也可泽被当下、启迪未来。
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
【人物】沈翠英
【故事】沈翠英是上海市一名退休教师,曾获“中华慈
善奖”。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为支持抗震救灾,她卖
掉一套住房,筹得450 万元善款,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援建
了一所学校。此后,她一直投身慈善事业,并带动更多人
奉献爱心,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
【点评】
“大家都做好事,传承爱的力量,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越
来越好。”沈翠英老人临终前的寄语,简单朴素,却又感人
至深。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卖房
捐资助学,到成立专项基金帮助灾后重建,再到成立公司
帮助都江堰农民销售猕猴桃……15 年投身慈善事业,沈翠
英播撒爱心的脚步从未停止。她用一生践行的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开出的灿烂花朵。
在生活中,看见“淋雨”的人,及时为他们“撑伞”,慈善
理念便从此生根发芽。有人叩开贫困学生的家门,为孩子
送去改变未来的希望;有人在村里开办爱心食堂,为孤寡
老人提供生活便利;有人创办中医诊所,为脑瘫患儿做康
复治疗……许多爱心人士和组织及时关注困难群体,整合
多方资源,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动诠释了友善
的价值理念。善念深入人心,善举涓滴成河,凝聚起向上
向善的磅礴力量,将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做慈善,不仅是帮助他人、温暖社会的道德自觉,也
彰显着赤诚炽烈的家国情怀。沈翠英曾说:“一想到国家遇
到这么大的难处,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国家民族的发展
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遇到艰难困苦,总有无数
的“沈翠英们”挺身而出,用“我为人人”的不变坚持,谱写一
曲曲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动人乐章。在抗击新冠疫情中,
各地慈善组织积极行动,仅2020 年上半年就为抗击疫情筹
集善款396.27 亿元、物资10.9 亿件。今年以来,我国多
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全国慈善组织为防汛救灾筹
集善款超过 16 亿元。大疫大灾面前,一笔笔善款、一车车
物资驰援而至,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彰
显团结一心、守护家国的深厚力量。
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
在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
破2000 亿元。守护并激扬人们质朴的慈善热情,呼唤更加
通畅的渠道和更为高效的监管。健全制度措施,优化监管
体制机制,完善表彰奖励体系,丰富参与方式……营造良
好发展环境、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
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投身慈善,让爱心善行在
中华大地接力传递、蔚然成风。
强调:“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
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让我们携手共进,从身边开始,
从小事做起,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使存善心、做好事成
为行动自觉。微火成炬,每一分善意,每一次善举,汇聚
起来,就能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
【事件】尹维新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画
家,居住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南波湾小区。6年来,
他陆续拿出80 万元的个人积蓄用于小区改造工程。当选小
区业委会主任后,他敢于担当,协调各方齐心协力推动小
区完成了水改、消防和海绵工程建设等,让小区旧貌换新
颜。
【点评】
小区年久失修,作为居民,你会怎么办?6年前,面对
这一境况,尹维新拿出积蓄,出钱出力,推动所住小区改
造升级、美化亮化。杂草丛生的垃圾堆变成了“山峦起伏”的
小景;锈迹斑斑的路灯灯杆被重新粉刷,灯罩还加上了如
意纹、中国结的装饰……犹如神笔马良,他将理想的美丽
家园一笔一画“画”了出来。实际上,小区的每一点改变,都
免不了繁杂的流程和无法预知的困难,远比绘画要难得多,
尹维新却乐此不疲。谈及个中辛苦,他说,“小区安全隐患
整改了,变美了,自己家人受益,大家也受益,我也乐在
其中”。
起初,当尹维新提出用私人积蓄改造老旧小区时,小
区居民、物业公司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行胜于言,6
年过去,尹维新用行动践行了承诺,也带动了其他居民的
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家纷纷加入到清理小区杂物、改善绿
化等公共事务中来。随着居民自觉发挥主人翁精神,小区
不仅面貌一新,管护工作也更加省心省力。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当前,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通常以政府投入为主。尹维新的故事告诉人们,发挥主人
翁精神,就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只要大家都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献一点光和热,比如在小区改造中
多些公心、少算私利,就能让“大家的事”推进得更加顺畅、
高效,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这对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也是
一个启示:在改造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居民的主动性,
让有时间、有意愿参与小区改造的居民更积极地出力献策,
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
也。”不仅是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事业,
都需要充分激发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北京市一批退
休医学专家,走进远郊深山,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百姓
送健康;通过科技小院,一批批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
“三农”,推动了地方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国还有
数以万计的退休教师,自愿参加“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到西部去、到民办学校去、到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去,为
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奉献……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
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
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微火成炬,涓滴成海,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体为理想的
家国辛勤耕耘、竭诚奉献,才有了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
展,才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接过属于我们的这一
棒,起而行之,为理想的生活增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出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新征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暖闻热评)
【人物】湖南省茶陵县送教教师群体
【故事】背包装满教具和书籍,授课传递知识与爱心。
在湖南省茶陵县,8年来,130 余名送教教师为250 多名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不让任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随着
当地送教上门工作的深入推进,不少接受送教的儿童在康
复、认知、生活适应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点评】
骑着摩托车,走村道、过田野,湖南省茶陵县教师陈
艳辉和父亲陈二文奔忙在送教路上,目的地是一名残疾儿
童的家。等候在家中的孩子,听到陈老师到来的声音,飞
也似的跑出来,一把抱住她。从教室到孩子们的家,风雨
无阻,是送教教师的奔赴。孩子的奔跑,则体现了对送教
教师的认可、对知识和陪伴的渴求。拥抱的瞬间,让人动
容。“放心,过几天还来!”每次离别时,面对孩子和家长的
恋恋不舍,送教教师们总是坚定地说。承诺背后,是教师
的信念、爱心与精益求精的执着。
一些重度残疾儿童没有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
学习的能力,切实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是
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其实现个人发展的重
要途径。“零拒绝,全覆盖,每一个片区都有队伍,不让任
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是茶陵县开展送教上门的写照。
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教师们一趟趟走过曲折的乡村公路,
奔波在全县所有需要送教的地方。
对孩子的爱,是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的根本动力。打开
孩子们的心门,要细心、有耐心,更要胜似父母的爱心。
《茶陵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
作方案》要求,保证“送教上门”的服务时间,每月不少于两
课时,每课时不少于35 分钟。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的送
教时长经常超出这个标准。每次上完课,送教教师们还会
多留一会,与家长尽可能多地沟通,既增加对孩子的了解,
也向家长传递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爱的流动是双向的,
教师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关怀,
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搭建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送教教师们努力启智润心、因
材施教。8年时间,250 多名孩子,茶陵县找不出两套完全
一样的送教方案。图画书、作文书、七巧板拼图、计算器
……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老师们推进
差异化、个别化教学,随身的行囊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图
书和教具。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育人智慧,提高了教学
效果,让孩子们有了更多进步。
用信念、爱心与智慧,滋润学生的美丽心灵,是许多
特殊教育教师的共同点。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张俐,
走进学生寝室帮学生整理衣被、将不能回家的住校生接到
自己家中过节;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在学校
开设管乐团、跳绳队、啦啦操队,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能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这些特教教师的辛勤耕耘,
浇灌了残疾儿童的心灵,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更精彩世界的
大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改善
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特殊教
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期待随着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投入,特
教教师的育人路、残疾儿童的求学路更加顺畅,让每一名
残疾儿童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拳拳敬老心暖暖夕阳红(暖闻热评)
【事件】00 后张亦心到养老机构参观后改变了职业规
划,选择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90 后护理员邢鸿志入职
社会福利院后,主动要求到工作强度更大的失能失智老人
护理区工作;80 后全国技术能手倪燕,凭着精细的护理服
务,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已开
始“带徒弟”……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养老行
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点评】
“干我们这行,要有耐心,有恒心,能吃苦。”这是一位
养老行业年轻人的从业感受。一个个故事传递动人的温情,
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的生动回
响。
由于年龄、健康等因素,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存在较
大差异,对养老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在养老行业,有的年轻从业者带老年人拍短视频、玩电竞,
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青年护理员日常在把
老年人从床上扶进轮椅里时,往往尝试让老年人多依靠自
身力量站起来,这既帮助老年人训练身体的功能,也能助
其获得精神上的积极鼓励;有的青年管理人员在实践中,
总结出鼻饲喂食长期卧床老年人的床头适宜角度。事实证
明,建设一支队伍稳定、素质专业、能够适应现代化养老
服务需要的队伍,对创新养老服务形式、提高养老服务的
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薪酬待遇,同时在养老服务
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不少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的“内驱力”。
有些养老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时就成立了老年人活动策划服
务工作室,为合作的 3家养老机构提供从创意到组织实施
活动的一揽子方案,创业项目获得学校创业大赛一等奖。
还有养老从业者在为老年人服务过程中,因被患有阿尔茨
海默病的老人记住名字,从而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在
干中学,在事上练,更多年轻人将在养老行业中获得提升、
成就人生。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预计2035 年左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亿,在
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 30%。“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
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
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养老不仅是个人的家庭义务,也是
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也要看到,相比庞大的现实需求,养老服务人才规
模远远不足,年轻人才更是稀缺。从实际情况看,扩大养
老服务人才供给,可以在“进得来”“留得住”上多下功夫。一
方面要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
形成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从业人
员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体系、晋升
通道,激发从业人员成长成才、干事创业动力。期待有关
部门、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各尽所能,推动养老
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养老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断发展完善养老事
业和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
老产品与服务,才能共同守护好老年群体的福祉。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
【关键词】夜市、夜经济
【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业态新颖、形式多样的夜市
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打卡消费。与此前相比,现在的夜
市不再局限于购物和餐饮,还增添了阅读学习、非遗欣赏、
体育健身、社交娱乐等多种新的消费形态。同时,年轻摊
主逐渐成为夜市经营者的主力,为夜市发展注入了朝气与
活力。
【点评】
走进人潮涌动的夜市,点一份特色小吃,看一场艺术
展览,听一场露天音乐会,体验一次传统与新潮的邂逅之
旅……这样的休闲场景,成为当下不少居民的生活日常。
如今,面对日益多元的夜间消费需求,不少夜市主动求变,
逐渐发展成融合“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种业态
的夜间商业集聚区。夜市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
现,体现出夜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的发展方向,
也反映了大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新趋势。
“年轻化”成为夜市的一个新特征。一方面,各地夜市围
绕新的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场景,通过构建专业化运营体系,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让夜市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
睐。另一方面,年轻摊主的加入,给夜市带来了更新颖的
经营理念、更灵活的设计创意,推动夜市焕发新生机。比
如一些城市兴起的“后备箱集市”,摊主以90 后、00 后为主,
他们发挥艺术创造力,把摊位打造成一个个充满时尚文艺
气息的艺术空间,有的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夜市的欣欣
向荣,还能为附近商圈引来更大客流量,从而进一步拉动
区域消费增长。
夜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
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多
个城市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消费资源,打造
夜间多元消费场景,促进夜市与文化展演、户外露营、运
动健身等元素融合发展。比如,湖北武汉开展“夜上黄鹤楼”
主题游园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领略诗文魅力;安徽合
肥举办体育夜市专场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健身运动和体育
消费。夜市霓虹点亮、人气聚集,激发了消费潜能,广泛
惠及了民生,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夜市新业态、新场景也让城市夜生活有了新选择。不
容忽略的是,当前部分夜市发展仍存在配套设施不足、经
营内容同质化、违规占道、污染环境等问题。无论是完善
夜间交通,还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强化对相
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还是对夜经济涉及的烟炉灶具、
地面铺设、垃圾容器等进行严格监管,只有在科学规划、
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和谐美好的夜间消费休闲环
境。借助夜经济综合治理,也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
水平、提高公共资源保障效率。
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市场、社
会、消费者等多方合力、协同共治。运营有深度,政策有
准度,服务有温度,方能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为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添新动能。
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暖闻热评)
【事件】不久前,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遭遇了
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并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房山蓝天救
援队出动人员开展紧急救援,安全转移受困群众 1871 人。
王宏春、刘建民两名队员在抢险救灾中被急流冲走、不幸
牺牲,其事迹感动无数人。
【点评】
“23,你把救生圈套上!”这是刘建民生前说的最后一
句话。
“23”,是王宏春的代号。在蓝天救援队里,大家常常
以代号相称,不叫真名、不聊身份、不问背景。作为一支
专业的民间公益紧急救援力量,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多次
参与国内外救援行动,涉及水域救援、灾害救援、山野救
援等任务。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个个代号,
彰显着抢险救援的初心,书写做好事不留名的佳话。
那天,王宏春、刘建民等6名队员配合路政工作人员,
在班各庄大桥劝导人员车辆。由于河道突发洪峰,桥梁随
时可能垮塌,他们只能弃车乘船自救。山洪迅猛,水流湍
急,谁拥有救生圈谁就多一些安全保障。队员们把冲锋舟
上唯一的救生圈让给唯一的女队员。危难时刻见人心。生
死关头的谦让,最能见证团结互助的情谊,最能彰显舍生
忘死的大义。
有人说,逃生是人类本能。但偏偏有一群人无怨无悔
向险而行,即便冒着生命危险。蓝天救援队队员有的曾梦
想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有的从小就有行侠仗义的情结,
有的曾经做过专业的救援人员,有的曾经受过他人的无私
帮助……无论是何初衷,选择加入蓝天救援队那一刻,他
们就选择了在工作之余为紧急救援贡献力量。“我们早找到
受困人一分钟,他们就早安全一分钟”“救一个人,实际上是
救了一个家庭”,救援队员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参与救援工
作的共同初衷:拯救生命,服务社会。
救援靠的是担当,拼的是技能,考验的是协作。救援
队员并非生来无畏,但危急时刻,他们以勇毅身影逆行出
征,传递人间的温暖与善意。抢险救援不靠一腔热血。队
员们日常学习技能、刻苦训练,造就了在不同环境下救助
他人的过硬本领,为更多人托起“生命之舟”、撑起“平安之
伞”。应急救援不能单枪匹马,关键靠大家各司其职、彼此
相互配合,形成团队协同的合力。
摘要:
展开>>
收起<<
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43篇)目录1.救助靠前一步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42.信息共享加速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73.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104.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暖闻热评).......135.增强信心激发活力(暖闻热评).......................166.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暖闻热评)...........197.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228.“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