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VIP专免
2024-03-04
999+
16.91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
德树人全过程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
观点。2014 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
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
阐释了其内涵、意义。同年 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
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
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
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
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
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概论”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增的一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大原创论断,必须充分
运用“习概论”课主渠道,实现将其系统性、全面性进课
堂进头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概论”课
教学的理论内涵
首先要深刻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
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其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核心要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从
构成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合性词
语,由“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意识”这几个
词语复合而成。“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近代学者
梁启超提出来的。1901 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
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5 年,梁启超又
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
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得出“中华民
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结论。也就是说,悠久的历史长
河中,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织,形成了
“中华民族”。梁启超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界定,开创
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构建的新起点。“共同体”一词是近几
年的热门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个领域都用到
“共同体”,其英文译作“Community”,可以理解为“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俗地讲就
是各民族命运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而“铸牢”一词在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中的使用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
程,首次提出时,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的是“牢固树立”,
之后发展成“打牢”“积极培育”,最终形成“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这一变化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铸牢”一词表现的程度和力度相对是最深的,这也反映
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
深。最后,“意识”一词相对来说较为熟悉,马克思主义
告诉我们,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表现为知、情、意、行
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形成正确
的认同感、归属感。当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内涵理解并不只是这几个词汇的简单相加,而是内
涵上的有机融合。概括地讲,其基本内涵就是:“深化民
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
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
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
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
美好生活。”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教学内容
凸出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最新
提出
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论断,要有效实现进课堂,其转化为教
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把握“习概论”课特
征的基础上挖掘出适合课程特点、凸出“习概论”课价值
导向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化热爱
祖国与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核心,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归根到底,就是要引导各族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
怀,必须有一个共同也是最基本的立场和要求,这就是热
爱祖国,做坚定的爱国者,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共同
捍卫祖国统一。二是强化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情感归属。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反复证明,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因此,要讲好各民
族团结奋斗的故事,引导学生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
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而
奋斗。三是增强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是
最深层次的、最潜移默化的、最稳固的认同,是民族团结
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向来具有整体
性智慧,“合”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同根让中华
儿女情深意长,同源让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文化认同是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四是凝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
民族亲如一家、勠力同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阐释了其内涵、意义。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