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党课讲稿材料汇编(3篇)
VIP专免
2024-02-26
999+
35.11KB
4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两个结合”党课讲稿材料汇编(3篇)
目录
1
.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
2.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
3.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
态
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与文化进步紧紧交织在一起。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动力或文化
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同
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
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
成新的文化有机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时代的发展
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慧和
力量。习近平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为我们深刻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明的历史及特点,推进“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
化形态指明了方向。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
习近平 总书记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
为理解文化自信和“两个结合”提供了新的历史文化视角(社
会发展的文明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
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
神特质,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党的贰拾 DA 报告指
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
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
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
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主张万物相互联系,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崇尚天
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和万邦的
天下观主张亲仁善邻、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倡导化干戈
为玉帛,和谐相处、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和而不同
的社会观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倡导求同存异,承认和尊重差异,追求平等
和睦、共生共荣。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重视人与自身、人与
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崇德向善,追求
心灵祥和安宁,以及“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在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
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多方面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
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
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从
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历史韧性、独立自主、开拓进
取、无畏品格、文化融合、团结统一、兼收并蓄、开放胸
怀和爱好和平等精神特质。
这些新的重大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
和继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础。从国家发展道路和国
家核心利益层面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决定
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
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
可断”的共同信念,确立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
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的坚强
决心。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中国式现
代化建设的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两个结合”,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
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
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
化的文化形态”的重大命题,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对于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
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文化建
设的规律性认识。以 习近平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GC 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高
度概括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内在规
律的深刻揭示。它充分表达了中国 GC 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
化自信,表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
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
要性和重要意义在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
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夯实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才
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才能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
习近平 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根据、结果和意义。
其一,“结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五千
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实践证明,离开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
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其二,“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
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
契合性,就是指二者有某种共同性、一致性或结合点。虽
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土壤和理论基础不一样,但是在价值追求上存在一致性或
共同性,以及在思维上的辩证性,是二者相契合的基本的
重要方面。
其三,“结合”的结果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
体。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互相成就,
二者的结合是双向互动的,其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二者“结合”而成的新的文化生命
体,即融合为一体并具有强大活力的文化形态,包含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等因素。它体现
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推动中国式现
代化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这种“结合”的目标是:让经由
“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其四,“结合”对于实践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
义。一是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
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二是“结合”打
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
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它是又一
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
和制度创新。三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 习近平 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
体现。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须
落实在行动上和工作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文
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
规律性认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
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求我
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文化观,正确地理解和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
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次,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
来。要求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华(基本立场观
点方法),提炼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
来,即要接地气,要把这种结合落细落小落实,融合进人
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和观念之中,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牢牢扎根。最后,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加快构
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
正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是源于成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深刻论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并着重就“第二个
结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文化基础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进程和理论创新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继承,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性的继承和运
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
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
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他曾用“实事求是”这一《汉
书》中的古语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
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
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他赋予“实事求是”以“解放思想”
的新内涵,并用“小康社会”来标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
标。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都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过多次深刻的论述,如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两个先锋队”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
“和谐社会”理念,
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成功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对文化
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精神特质
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
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的新境界。“第二个结合”是 习近平 总书记基于我们党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进行的深刻理论总结,
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创新的理论因为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具有强大的
真理力量。“第二个结合”是 习近平 总书记领导我们在探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对“第二个结
合”创新实践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三重历史效应等的真理
性阐释。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可能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彼此契合的思想传统,它们的相遇
能够产生创造新价值、新思想、新事物的化学反应。“第二
个结合”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必须”上,而是确实存在这种结
合的可能性,即不仅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结合的前
提在于两者是否存在契合性,存在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
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在最深层
的价值观方面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
唯贤、天人
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
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科学
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显而易见的高度契合性。这些存
在高度契合性的价值观念原本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要
维护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封建政治制度固结在一起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固结的风化和松动,它们变得越
来越“抽象”、越来越具有一般性,获得客观理解的可能性就
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从其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解析出来,并在新的基础上加
以重构。马克思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
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也正是“第二个结
合”之所以可能的内在规定性。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现实的,就在于双方的“结合”是
积极的、生产性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
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
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
化形态。实践告诉我们,中国 GC 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
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第一
个结合”的积极成果,也是“第二个结合”的积极成果。作为
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
主义,尤其是其最新篇章——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既让马克思主义充盈浓郁的中国味、在中国牢牢
扎根,
摘要:
展开>>
收起<<
“两个结合”党课讲稿材料汇编(3篇)目录1.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2.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3.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与文化进步紧紧交织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动力或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化有机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