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党课讲稿10900字范文
VIP专免
2024-02-25
999+
21.79KB
2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3 年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党课讲稿
10900 字范文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自然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
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世界民生福祉战略全局,
“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
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高度和实
践深度回应了“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应何去何从”
的时代之问,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规律,创造
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重大原
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式生态现代
化发展新道路,促进中国和世界不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溯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实践中,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
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集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共产党百
年生态文明实践孕育而成,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怀,对民生福祉的关切,
以及建设美丽、清洁世界的大国担当。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18—19 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引发的大气、水体污
染等,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密切关注。马克思、恩格
斯首次将人与自然纳入关系范畴,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辩证
思考,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诸多重要论断。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寻求人类解放道路上的逻辑起点,亦
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马克思、恩
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考
察,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和共生性关
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
界于人类而言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这就告诫人类不能凌
驾于自然界之上,只有认识自然界、了解自然界,把握自
然界运行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界,合理利用自然
界,造福子孙后代。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
生活”。人类通过劳动这一手段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
活资料和能量维持生存与自我发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要发挥主观能
动性,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的辩证
关系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阐发了生态问题的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割裂、对抗的根
本缘由,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人类无视自然
规律,肆意攫取自然资源,使自然界沦为对象性的有用物,
彻底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形成“人奴役自然”的窘境。所以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状态无法得到根本改变。
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和现实层面指出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
途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
然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人奴役自然的现状,就必须推翻资
本主义制度,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些
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深厚哲学根基。
(二)历史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源远
流长的中华文明,不仅承载着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更
是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诉说着人与自然真切的爱与依
存。儒家“天人合一”的良性发展理念是贯穿中华传统生态文
化的鲜明主线,《周易·序卦》中“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认为万物都源于天地,人也是天地滋
养而生,人、天、地三者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
此要“与四时合其序”,强调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合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孔子还主张坚持“钓而不纲,弋
不射宿”的仁爱原则,强调用道德和仁义来约束自己,对自
然万物要充满关怀,此外对待大自然更要取之有节,用之
有度,实现人与自然持久、和谐发展。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一切存在着的事
物和世界的本源,也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物质资
料时所遵循的法则与理念。道家认为,人不能成为衡量其
他事物的尺度,万物自身就是它存在与否的尺度。其“自然
无为”的生存状态被庄子视作道家的最高价值取向,“无为”
并不是“不为”,它反对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人类
不以主观欲望破坏自然的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平等友好相
处,顺应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尊重各种生命的本性,重
新恢复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此外,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
是由“道”派生的,因此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老子说: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即天
地万物都有相同的价值,无贵贱之分,人与自然也应如此,
二者是平等存在的,不应被区别对待。这些传统生态智慧
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浓厚的文化底色。
(三)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历
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日益凸显的
环境问题,提出许多治理理念,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
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充分阐明人与自然
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确“不对抗自然”的原则,号召实现“绿
化祖国”梦想,指出:“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
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
里得到自由。”一方面,毛泽东要求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自
然、保护环境,在生产、生活中保护植被,开展“增产节约、
植树造林”等实践,确定“32 字保护环境方针”,出台保护环
境相关法规制度,设置专业环保部门,推动生态保护制度
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毛泽东要求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以“预防水患,兴修水利”为目标开展江河整治和
水利兴修工程,充分发挥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主
动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注重环境绿化问题,强调“植树
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
事业”,国家层面相继颁布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
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法律保障。江泽民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经济、人口、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的
关系,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新世纪、新问题,
胡锦涛指明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落实人口、资源以
及环境相关工作,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以
人为本的理念,即推动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
发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生态
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严峻的生态实际,明确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
发展与保护并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
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并站在世界生态发展
的角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让人类拥有美好的宜居家园。正是遵从“理论—实践—理论”
的发展轨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治理经验实现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先
进秉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
(一)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也直
接决定生态文明的存在形式与发展样态。“坚持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诠释了新时
代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跨越式
发展的同时,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
问题相应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深知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采取革命性的行动举措,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宣告: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
类。”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的实践中履行人类主体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空间,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
生存的物质资料,但是拥有高度生态自觉的习近平总书记
深知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
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
记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一规
律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界在给予人类丰富物质资料的同时,
也在被人类的活动所影响。当人类肆意攫取自然资源,违
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时,会自食其果,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自然是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
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尊重自然要求人类
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大自然当作自己生存的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3年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党课讲稿10900字范文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世界民生福祉战略全局,“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了“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应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规律,创造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