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范文:观看《榜样8》心得体会
VIP专免
2024-02-24
999+
21.52KB
1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6篇范文:观看《榜样 8》心得体会
观看《榜样 8》向“中国好医生”李桂科学习心得体会
12 月21 日晚 8点,中央组织部、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榜样 8》专题节目热播,生
动再现了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热
孜万古丽·沙吾提 6名党员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党委的先进事迹和拳拳初心。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命至上,医者精诚。提到“麻风
病”,很多人望而生畏,但“中国好医生”李桂科却甘愿“逆行”,
将“医者仁心”的论文写在了“麻风病人的心坎上”,用“行医无
类”的善行、“见微知著”的探索、“念兹在兹”的实干,从 0到
1点亮了“麻风村”的“幸福之光”。
致敬李桂科忠诚于党、一心为民的滚“初心”,用“行医无
类”的善行,“从 0到1”治好“麻风村”的“躯体之痛”。当“正
青春”遇上“麻风病”,不是“遇而远之”,而是“诚心救治”。“忠
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1981 年,年仅 24 岁的李桂科,
第一次走进住着 181 名麻风病患者、几乎与世隔绝的洱源
县山石屏疗养院,那里的环境脏乱不堪、那里的患者嘴歪
眼斜、肢体残缺,有的小腿都已有蛆虫并发出臭味,看着
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留下来,治好他们的病”成了他心头
铿锵有力的誓言。他不断探索研究、攻克难关,率先在省
内开展麻风足底溃疡家庭治疗手术,为患者找到并引进了
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他和同事们将山石
屏和洋芋山两个麻风村的 245 名麻风病人全部治愈,让这
两个地方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是忠于祖国、忠于人
民、忠于职业的信仰,让他敢于“逆行”,他将“忠诚信仰”镌
刻入一言一行。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李桂科,将坚定的忠
诚信仰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一片赤诚,用“滚烫初心”贴近人
民群众、温暖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变成自己
的“心头大事”,用“小我”之精诚成就“大我”之幸福,以一步
一印的服务精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
致敬李桂科鞠躬尽瘁、为民践履的滚“恒心”,用“见微知
著”的探索,“从 0到1”解决“麻风村”的“教育之难”。“大道
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深入其中,方知
“问题所在”,治愈“躯体之痛”,“麻风村”又现“教育难题”。为
解决麻风病患者子女受歧视、无学可上的问题,李桂科在
麻风院开办小学,孩子们小学毕业后,他又多方奔走把他
们送到中学就读。10 多年间,这所小学先后招收了20 多
名孩子,从中走出了6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他不仅“救
人体魄”,还“助人成才”,他凭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始
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李桂科的精
神,找准自己是“人民勤务员”的精准定位,以一双勇于发现
问题的眼睛,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环境差的地方寻找人
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将服务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在成长
中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致敬李桂科勇毅前行、迎而上的滚燹“耐心”,用“念兹在
兹”的实干,“从 0到1”蹚出“麻风村”的“致富新路”。“逆水
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在奋斗的道
路上,李桂科从来不惧“蜀道难”,他修连心桥、建蓄水池、
种植核桃、发展养殖业,推动山石屏从“麻风村”变成“幸福
村”,走上了致富路。即便退休之后,他还一如既往照顾康
复的村民,还积极奔走修建了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
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用 60 多年的时间彻底消除麻风
病对人类几千年危害的伟大成就。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
干部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解之题”,要想成功“破题”,要致
敬李桂科“千淘万漉”的探索精神、“乘风破浪”的创新精神以
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实干态度,永远牢记“惟愿诸君将振
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嘱托,勇闯“娄山关”
“腊子口”,不断解锁“新技能”,带领人民群一起“创新发展”
“携手共富”。
观看《榜样 8》唐菊兴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满目冬韵的大地上,阳光为全国各地奋斗的党员干部们
送来冬日温暖。12 月21 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
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榜样 8》专题节目如
约而至。受邀党员之一的唐菊兴院士,28 年来坚持奔波在
海拔 5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生命禁区,始终以为国家找到
更多更好的地质矿产宝藏为己任,谱写了开发西藏、稳定
边疆、民族团结的壮丽赞歌。如今,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
收官,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唐菊兴院士奋战高原、寻矿报
国的奋斗事迹,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在为国家和人
民服务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践行使命”立轴,枯润皆用起笔“初心不改,以梦为栖”
图,赴“高原的远行”。满足安稳、囿于安逸,可能是当今很
多人的选择。但 38 岁便已经功成名就,且被评为教授的唐
菊兴却偏要离开舒适的环境,毅然奔赴青藏高原。在这里
唐菊兴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把报国找矿、解决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资源问题当做一生践行的使命诺言。“国家培养
你,你就要为国家服务。”他背负对党和国家,以及子孙万
代的责任,从三江源走到雅鲁藏布江,从西藏阿里走到甲
玛矿区,用脚量遍青藏高原的万水千山。战略性矿产是工
业的粮食,唐菊兴通过矿产勘查开发,不仅为我国战略资
源储备基地的建立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也为藏区经济的
腾飞和跨越式发展以及地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
党员干部要以唐菊兴院士为楷模,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从
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将爱党爱国爱民作为立身之
本。时刻扎根自己的领域,砥砺爱国心和报国志,自觉扛
起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以信仰为引奔赴时代
新征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前行。
以“潜心坚守”行墨,大斧劈皴晕染“厚积薄发、久久为功”
图,破“采矿的重岩”。像唐菊兴这样59 岁还长时间坚守在
找矿一线,尤其在青藏高原工作的“采矿人”少之又少。寻矿
报国之路本身确非易事,早在参与采矿行业的一开始,唐
菊兴就遇到了困难。采样一般都是早晨出发,晚上背着几
十公斤的样品回到驻地。与江浙家乡的水路悠悠不同,青
藏高原遍布起伏的雪山、稀薄的空气、泼辣的阳光、凛冽
的罡风。珍贵的铜及多金属矿产资源,更是藏身在这冰雪
高原的深部。作为嘉兴人,吃不惯馒头的他来到这里,就
要常年过“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日子。唐菊兴每年几
乎有 1/3 的时间在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
用他本人的话说,“靠一年两年是找不到矿的”“要靠10 年,
8年,20 年才能找得到矿。”通过多年的坚守和付出,如今
他主持勘查评估的已有 18 个大型铜矿、18 个大型金矿、
11 个大型银矿、7个大型钼矿和2个大型铅锌矿,参与主
持过工作总矿产量累计超 3000 万吨,对保障我国矿产资源
安全意义重大。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唐院士的“寻矿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经得起名利诱惑,走
出浮躁、静下心来,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用心用情
用力干好每一份工作,在实干中闯出一番事业,在勇攀高
峰中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
以“提掖后学”续笔,描红点彩勾勒“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图,聚“人才的宏潮”。知识和志向,在传承和传递中才能不
断开花结果。作为共产党员,唐菊兴始终不忘自己对党和
国家,以及子孙万代的责任。为了我国采矿行业的未来,
在恶劣的环境下,在繁重工作中,他仍抽空给诸多年轻人
关注和指导。注重给年轻人压担子,同时更是长期勉励年
轻人既要敢于突破,又要沉稳扎实、严谨务实。在他多年
扎根高原,“上山扛设备、下山背石头”的亲身带动下,他的
学生团队也逐渐成长成一支活力四射、可堪重任的队伍,
涌现出宋扬、王立强等一批青年地质学者。唐菊兴希望看
到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尽快成才,带着朝气、勇气奔驰于祖
国的五湖四海。扎根主业,敢于正视自身短板,敢于走出
舒适区,主动到艰苦岗位上、困难环境中去磨砺品质、锤
炼才能,才能发展自我,超越前人,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再
造。如今的年轻干部们更要用行动回应前辈们的栽培,要
经得起不断的挫折,在“急难险重”工作中,体现青年的蓬勃
摘要:
展开>>
收起<<
6篇范文:观看《榜样8》心得体会观看《榜样8》向“中国好医生”李桂科学习心得体会12月21日晚8点,中央组织部、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榜样8》专题节目热播,生动再现了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热孜万古丽·沙吾提6名党员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的先进事迹和拳拳初心。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命至上,医者精诚。提到“麻风病”,很多人望而生畏,但“中国好医生”李桂科却甘愿“逆行”,将“医者仁心”的论文写在了“麻风病人的心坎上”,用“行医无类”的善行、“见微知...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