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遵义会议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2-24
999+
23.15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史学习】遵义会议历史资料
遵义会议是指 1935 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
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
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
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 GC 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
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
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 GC 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1.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934 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全
会讨论了博古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错误地断定中
国已存在“直接革命形势”,继续坚持过左的土地政策,将“左”倾
错误发展到顶点。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选举产生了中央书
记处,博古仍负总的责任。
此时,经过半年多准备的蒋介石,调集 100 万军队,自任
总司令,决定首先以 50 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根据地的红
军。1934 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起异常凶猛的军事
进攻。4月,国民党军队逼近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中央苏区
在军事上已陷入四面合围。
面对国民党重兵进攻,毛泽东、张闻天等人都不主张红军
与敌军死打硬拼。但博古信赖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没有采
纳他们的正确意见,坚持“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战法,命令
红军主力坚守广昌。博古和李德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
总政治部的名义发布《保卫广昌之政治命令》,要求红军同敌
人“决战”。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愤怒地讲:“如果固守广昌,
少则两天,多则三天,三军团一万二千人将全部毁灭,广昌也
就失守了。”
4月27 日,国民党军向广昌发起总攻。当晚,红军被迫撤
出广昌。广昌战役持续 18 天,是第五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
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红军伤亡 5000 多人,占参战总兵力的 1
/5。这次战役的惨败,宣告了李德的“短促突击”战法彻底破产。
1934 年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
军事转移的决定。随后,中央将这一决定报告了共产国际。不
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
1934 年7月,国民党调集 31 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
中心区发起全面进攻。到 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在于瑞金、
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狭小的区域之
内,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已成定局。
为筹划战略转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
的“三人团”,政治上由博古做主,军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来负
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
1934 年10 月10 日,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日子。
当天,中革军委发布命令:由中央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
成“军委第一纵队”,总人数4600 余人,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
由中央党政军机关、卫生部、后勤部、总工会、青年团、担架
队等组成“军委第二纵队”,总人数9800 余人,李维汉任司令员
兼政委。
中央红军参加战略转移的主力部队,总人数8.6 万余人。
10 月17 日,中央红军主力出发了。毛泽东感慨万千地说:从
现在起,我们就走出中央苏区了。这一天,参加长征的每个人
并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
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
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领导机关叫“中央分局”。最先被确定留下
的“中央分局”的领导人是: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陈潭秋,
其他留下的高级干部是:何叔衡、刘伯坚、毛泽覃、古柏等。
这些人都明白,留下来就意味着九死一生。后来,他们领导了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的行进方式是“甬道式”。走在队伍中间的是两个军
委纵队,在其前后左右,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第一军团和
第三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前方的左右两边开路,第八军团和
第九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的左右两侧护卫,第五军团在军委
纵队的后面担任后卫。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的第一道封锁线,是赣南安远、信丰间
的粤军防线。
粤军在与中央苏区交界的防线部署了东、西两个战斗群。
粤军这样做,是想让中央红军不要入粤。8万多红军入粤,绝非
粤军所能力敌;数十万蒋军再跟随入粤,他在广东数年经营的
成果必然毁于一旦。此前,周恩来派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
与粤军的代表谈判,达成五项停战协议,最重要的就是粤军与
红军互不侵犯。双方达成协议后,粤军在湘粤边境划定通路,
让红军从安远、信丰间通过。10 月25 日前后,中央红军突破
了国民党军队第一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的第二道封锁线,是湘南汝城、粤北仁
化之间的湘军、粤军防线。
仁化县城口镇是个隘口,南面的粤军严阵以待,北面是无
路的大山,这里是中央红军西进的唯一通道。经过激烈战斗,
红军占领了城口镇。红军前锋部队以每天百余里的速度开辟通
路,11 月8日,红军通过了汝城以南地域。在粤军和湘军混乱
而单薄的防守中,红军通过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突破的第三道封锁线,是湘南良田、宜章间的湘
军防线。
由于中央红军通过两道封锁线很快,致使何键部因时间仓
促,分散于衡阳以南的粤汉铁路、湘桂公路线上各要点的兵力,
来不及向湘粤边境靠拢。11 月15 日左右,红军全部通过良田
至宜章间的第三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突破的第四道封锁线,是桂北全州、兴安间的湘
江防线。
这是蒋介石真正清醒过来之后,精心布置的一道防线。11
月12 日,在红军向第三道防线挺进之际,蒋介石发布命令:以
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
16 个师77 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国民党军队五路大军近 25 万
兵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向中央红军实施四面合围,于湘
江东岸与红军决战。能否突破湘江防线,红军生死存亡在此一
举。
中央红军西渡湘江的渡口,在广西东北部的全州到界首之
间。1934 年11 月27 日,军委纵队距离湘江渡口界首还有80
公里。因没有轻车简从,80 公里的路竟然走了整整 4天。这种
缓慢行军,让红军官兵在湘江上构成的一条走廊式通道等待了3
天。中国革命异常惨烈的战斗在这 3天里发生了。
11 月29 日,周恩来和朱德赶到湘江边上的界首。根据他
们的计算,即使到12 月1日,军委纵队也不可能全部渡过湘江。
此时,湘军进攻兵力超过红军阻击兵力的 10 倍以上。周恩来和
朱德要求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无论如何要把敌人顶住,确保湘
江上的通道完整和畅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
联名致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的电报中讲:“我们不为胜利者,即
为战败者,胜负关系全局。”
11 月30 日上午,军委纵队的人马陆续到达湘江渡口。12
月1日,中央红军阻击阵地上的告急电报一封接着一封,阻击
战到了白热化状态,决定 D中Y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到
了。
红一军团第二师在距离全州 16 公里处的脚山铺一带构筑了
第一道阻击阵地,冲击上来的湘军黑压压的一大片,把整个山
坡都盖满了。湘军一轮又一轮地冲击,红军一次又一次地反击,
厮杀声整整一个白天没有间断。聂荣臻政委提出战斗口号:生
死存亡在此一战。
红三军团第五师奉命在距离湘江渡口70 公里的新圩构筑阻
击阵地,这是桂军向北攻击湘江渡口的必经之地。军团长彭德
怀给师长李天佑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这里坚持 4天。战
斗异常惨烈,师参谋长牺牲了,师长李天佑拿起驳壳枪冲出指
挥所,政委钟赤兵在 15 团团长、政委都负伤的情况下,冲出指
挥所向 15 团的阵地冲过去。
红三军团第四师在界首构筑阻击阵地,这里距离军委纵队
的渡江地点只有几里地,这里被烧成一片火海。位于最前沿的
10 团团长牺牲后,军团长彭德怀冲出指挥所奔上前沿,被在第
四师前沿指挥的师政委黄克诚拦住。
第八军团是中央红军长征之前在苏区仓促组建的部队,几
乎全部由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组成。这个军团的阻击战打
得特别惨烈,这支从中央苏区出发时 1万多人的部队,最后回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史学习】遵义会议历史资料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GC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GC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全会讨论了博古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