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法学研究发展报告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2-24
999+
30.8KB
1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公文堂——海量公文资料,关注立即下载
2020 年法学研究发展报告
发表时间: 2021-01- 1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
报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部
2020 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战略全局,面对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的严重冲击, 中
国法 治和中国法学不断释放制度力量和思想力量,经受了社
会发展 实践对法治和法学的检验。 2020 年中国法学研究最鲜
明的特征 就是更加自觉立足实践、回应时代,在法治实践中
提炼法学理 论。
一、自觉回应法治中国实践
2020 年,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推进,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
出,《民法典》颁布, 重大修法活动频繁, 司法改革进入纵深阶
段,法律制度创新加快,在中国法治发展史上发生许多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事件。围绕法治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法学研究在法学资源的整合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注
重 传统法学资源的挖掘,又注重传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以
及现 代域外法学资源的借鉴,在继承和借鉴中发展,在发展中
创新, 在创新中回应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彰显
了中国法
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020 年的中国法学研究始终与法治实践一道, 不断以创新
理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这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以下简称“三大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
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二,以法
学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布局,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各领域独立法律关系的制度衡平和创新。第三,整体推进一般
法理学和部门法学发展, 具体突破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
督等各个环节。第四, 丰富、完善、发展法理论和法体系, 在法
治领域不断创新具体的法技术(网上开庭、人工智能的司法运
用等)。第五, 法学理论界自觉承接法治实务(指导性案例研究
等),法律实务界将法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生产力(法理之于
立法的意义等)。第六,传统公法和私法共同支撑起法律秩序,
新科技发展催生新兴领域法学(禁毒法、慈善法、网络法等)。
第七,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补齐法治应对短板(健康码、
人脸识别的法律治理等),展现常态化防疫中恢复产业链、供
应 链和生活秩序中的法治力量。第八, 中国法朝着良法善治
方向 深耕细作,并对中国法域外适用进行探索。第九,进一
步丰富 传统法律制度史和思想史理论(清华简中的法律文化、
中外法 律经典解读等),拓展新型党内法规理论体系,等等。
二、中国法学新亮点
1.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2020 年 11 月 16— 17 日,
在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习近平
法治 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深刻回答新时代为什么实行
全面依 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系,
作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法学界
研究阐释 的重要选题。《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李林、周佑勇、
张龑、翟 国强、汪习根等学者的专题文章,诸多法学刊物都
组织专题, 刊发了张文显、公丕祥、马怀德等专家的理论文
章,有力推动 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阐释。
2.以制定和实施《民法典》为契机展开的民法学研究。2020
年民法学研究既达到一个新高度,又是多年民法学研究的集大
成, 这源于《民法典》的制定和通过。《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
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
里程碑意义。在“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基础上,2020
年刊发的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代表文章有吕忠梅的《以“生态恢复
论” 重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王轶的《行政许可的民法意
义》,还 有王利明、孙宪忠、崔建远、张新宝、杨立新、谢鸿
飞等学者 发表的理论文章。在问题域拓展上, 生态保护、营商
环境优化、
居住权、疫情防控等问题催生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从研究的理
论目标看,以促进民法典实施为导向,也从立法论转向司法适
用层面,尤其是适用中与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其他
法律部门的关系衔接问题, 催生了大批研究成果。
3.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类成果丰硕。 中国法律和中国
法 学的历史演进规律表明,既有法律及法学的一般特质,更
有中 国自身的特质,这源于人类法治面临问题的普遍性, 中
国独特 的《宪法》规定性以及中国法治发展道路的独特规定
性。与此 相应, 中国法学“三大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 期,基于特定历史原因和急迫立法需要大量引进
西方法学和法 律制度,很多法学领域形成了“模仿型”的法
学传统。随着我 国法治实践的深化,模仿的底色正快速褪去,
中国法学“三大 体系”全面重构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凸
显。
在法学学科体系构建方面,无论是一般法理学还是部门法
理学研讨都在持续深化。法理学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法理学大
厦, 克服“有法律没法学”“有对策没法理”现象, 持续推动“法
理中国行动计划”,付子堂对中国法学和法理学理想图景的阐释、
胡玉鸿就清末变法大潮的法理言说追根溯源、 陈金钊对法律方
法的司法运用等文章,厚植了一般法理学或部门法理学的基础
理论。同时,法学界积极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于法律实践的
可能影响,并将其作为一般法理学和部门法理学的研究命题,
马长山、申卫星、栗峥等围绕法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事实
认定、法律大数据、计算法学、算法规制等主题刊发了大量理
论文章。在法学学术体系构建上,总结和反思法学学术命题的
努力表现于多个领域。黄文艺就新时代中国法理研究的方法论、
陈柏峰就乡村基层执法的空间制约与机制再造、 钭晓东就新
时 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转型所做的分析,均具有积极意义。
在 法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 张继恒指出,包括经济法在内的
整个 中国法学领域占主流地位的,仍是源自西方“以实在法
为法学 研究范围”的法教义学进路和主张“法律的生命在于
经验”的 社科法学范式。据此作者认为,就理论体系和制度
体系尚欠成 熟的我国经济法而言,如一味照搬或沿用西方法
学话语体系进 行论证,必然会削弱甚至损害其学科地位与学
术形象,失去自 我不断发展的生命力。这种逐步走出西方法
学话语的学术反思 意义重大。
4.法学方法论的反思意识明显增强。传统法学研究中,科
学与非科学、法理论科学与法应用科学、法理学(法哲学) 与
法经验科学、逻辑分析和经验事实、法律(法教义学) 和社会
(法社会学) 等二元思维,以及历史思维、比较法思维、法律
解释思维, 是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2020 年法学方法论运
用 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一,对法教义学、法社会学和比较
法研 究进行了有力分析。雷磊对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的
反思,
摘要:
展开>>
收起<<
公文堂——海量公文资料,关注立即下载2020年法学研究发展报告发表时间:2021-01-1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部2020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的严重冲击,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不断释放制度力量和思想力量,经受了社会发展实践对法治和法学的检验。2020年中国法学研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更加自觉立足实践、回应时代,在法治实践中提炼法学理论。一、自觉回应法治中国实践2020年,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民法典》颁布,重大修法活动频繁,司法改革进入纵深阶段,法律制度创新加快,在中国法治...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