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有关于主题教育“两个结合”有关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VIP专免
2024-02-23
999+
27.48KB
4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有关于主题教育“两个结合”有关中国式现代
化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13 篇)
目 录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
把握好“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1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
“两个结合”的多维阐释 5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6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洪松: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7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9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
坚守好“魂脉”与“根脉”… 11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
以“两个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 1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新:
从“两个结合”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14
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15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17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
“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19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发展:
“第二个结合”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上达到的三个新高度 21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
从“两个结合”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内在规定性 23
把握“两个结合”学深悟透原理
四川省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发言材料汇编
(四川日报,2023 年10 月16 日)
把握好“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 冯刚
“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
要求,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历史逻辑和历史前进逻辑之
中。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需要深
入理解其本质及互动规律,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
进行研究。
从历史逻辑看,坚持“两个结合”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相
互成就。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在
历史实践中密切关联,二者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相互的支
撑和助力,并且在既往发展过程中相互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得以生成的密码在于坚持“两个结合”。西
方是现代化的先行者,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主要是处理“古今”
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因为是后发的
被迫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不仅要处理好“古今”
问题,也要处理好“中西”问题,其中就包括西方现代化理论
在中国实际运用的问题。中国一开始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充
满崎岖,没有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现代化之路走得磕磕
绊绊,只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让中国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建立起内在关
联,根据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
索,积极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结合
点,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找到了极具中国特色和优势的、
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从百年奋斗的过程
来看,凡是“两个结合”做得好的时候,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是
顺利的,凡是“两个结合”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国的现代化事
业就遇到严重挫折。从百年奋斗的结果来看,正是由于坚
持“两个结合”,我们避免了现代化的依附模式、趋同模式,
走出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让中国的现代化具
有了世界历史意义、典范意义,亦即让中国式现代化得以
生成。质言之,“两个结合”回答了中国为何能够以及如何创
造了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问题。
“两个结合”及其理论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生成。
A总
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
了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深刻改
变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产出丰富的创
新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
式现代化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
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式现代
化过程中产生的。黑格尔曾说:“一个所谓哲学原理或原则,
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个原理或原则,它就已经也是
假的了;要反驳它因此也就很容易。”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主
要从理论层面打破了“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迷思,提出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能性、原则和优越性,那么中国式现
代化则是从实践层面打破了“现代化=资本主义化=
西方化”的迷思,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可能性变成了实然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具有了具体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优势具有了现实性,让反驳马克思主义变得不容易了。同
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焕发出
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自信。
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成就是用事实证明了人
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样性,用中国故事书写了社会
主义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性,用中国成就彰显了
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优越性。用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话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
践创新是让“两个结合”从解释世界走向了改变世界,让真理
具有了现实性和力量。而当我们通过新征程上的持续奋斗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
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
强国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
义。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与中
国式现代化相互支撑。
从历史前进逻辑看,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与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相互支撑。基于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
推进过程始终内蕴“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两个结合”的成
功实现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不断取得,
也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开。基于历史前进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需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两个
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因此,不能脱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空谈“两个结合”,也
不能抛弃“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脱离
了“两
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盲目的;脱离了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是抽象的。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变为独特优势需要“两个结
合”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实践并在实践演进中
不断创新发展,不是凝固性的存在,而是动态提升过程。
这就需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运用好并发展好“两个结合”,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优势,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
形态。首先,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需要继续坚持
和运用好“两个结合”。A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
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
特色”,“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没有“两个结合”
就不会有中国特色,不坚持“两个结合”就会失去中国特色。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转变成独特优势任务艰巨
需要战略支撑和内生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
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
索。”大胆探索不是盲目探索,需要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
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战略支撑。
通过“两个结合”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从而科学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A总书记
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 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
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实际
上,“两个结合”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得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
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也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具有内生
动力的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供给源源不断的动力
“两个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建立起内
在性的本质关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就不是外在的公式
化套用,而是基于内在关联的深层次运用。
继续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支撑。恩格斯曾说,唯物史观的
“不少朋友”是把原理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但实际上
当他们只是把抽象的原理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裁剪各种历史
事实时,唯物史观就立即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因此,我
们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
和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不断创造着中国
的具体实际,给“两个结合”提出新的课题,提供丰富养料和
实践空间,并推动着“两个结合”产生创新理论。根据大历史
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已然存在,更代表着一种历
史的发展趋势,这种
趋势比既成的历史事实具有更高的现实性。我们需要有充
足信心,也要有实践的本领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事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
作者而言,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通过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
提出标识性中国概念,运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
故事;二是要积极关注和及时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出
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不断丰富“两个结合”的理论
内涵。英国作家卡彭特曾断言:“世界史中,尚未见有回春
复活之民族,重为世界之强国。”我们要继续坚持好、运用
好“两个结合”,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有效回击他的断
言。
“两个结合”的多维阐释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金龙
对“两个结合”的内涵怎么理解,我们需要拓展视野,拓
宽思路。“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之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首次正式
提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实际上还是把它作为中国化时
代化的方法,并且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作了阐释,这是
我们比较常见的对“两个结合”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化为什么要有“两个结合”,
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
心,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中,马克思主义之前
主要吸收的是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但它是开放的体系,在
其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外来文明,所以需要结合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为什么能结合?至少在两个方面是契合的,
一是理论基础具有契合性,二是在文化内涵上有相通的地
方。
从多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深化对其意蕴和功能的
认识。“两个结合”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具
有形象建构功能。“两个结合”首先是作为方法论而提出的,
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也是开辟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
“两个结合”具有情感意蕴,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
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民主
体地位的确认。“两个结合”对于建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
民族形象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形象建构的“两个结合”,是
政党形象建构: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自信自立;是国家
形象建构:国家意识、中国中心、国家创新能力;是民族
形象建构:历史自信、开放包容。对于“两个结合”的解读,
不仅要从字面上来理解,阐释其基本内涵,也要从延伸层
面来理解,阐释其深层内涵;既要避免强制阐释,又不能
遮蔽深层内涵,如此,才能充分揭示“两个结合”的理论意义、
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吴满意
A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视野宽广、思考深邃、实践生动,深化了全党对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内在意蕴。A总书记所强调的“第
一个结合”突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
强化了“结合”的重要与必要,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需
中国实践的确证问题,也回应了中国实践所需科学理论的
指导问题;既让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让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第二个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
值观念的融通。“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石,后者
是前者的深化,突出了真理性本源,彰显了实践性基础,
勾勒了规律性走向,揭示了目的性旨归,完成了历史与现
实,理论与实践,理论之间、实践和理论同群众之间关系
的有机对接、有效连接。诚如A总书记所说:“‘结合’打开了
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
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两个结合”是我们取
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
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领会“两个结合”,就是要把
握和领悟内含其中的思想伟力:一是绽放着A
摘要:
展开>>
收起<<
有关于主题教育“两个结合”有关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发言材料汇编(13篇)目 录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把握好“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两个结合”的多维阐释 5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6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洪松: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7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9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坚守好“魂脉”与“根脉”… 11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以“两个结合”促进马克...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