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全文范文
VIP专免
2024-02-23
999+
26.93KB
2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 年 7 月)
毛泽东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
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
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
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
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
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
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
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
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
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
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
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
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
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
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
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
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
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
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
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
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
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
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
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
“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
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
接现实性的品格。”[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
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
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
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
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
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
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
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
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
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
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
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
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
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
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
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
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
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
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
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 “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
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
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
“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
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
实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
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
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
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
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
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
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
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
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
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
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
自然。”[3]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
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
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
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
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
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
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
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
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
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
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
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
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
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
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
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
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
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
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
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
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4]”,有了道
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
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
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
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
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
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
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
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
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
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
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
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
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
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
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认识运动——认识
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
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
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
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
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
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
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
摘要:
展开>>
收起<<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毛泽东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