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论新时代中国文学高峰的创构—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
VIP专免
2024-02-23
999+
33.61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
一、文学高峰:理论探讨与表现形态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
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
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毋庸置疑,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
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作家的
创作弱化了对现实的敏感度,失去了内在的骨力和张
力,淡化了人民性传统与大众化走向,这样的文学,最
终失去的是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由此导致的一个文
学现象,就是“有高原”而“缺高峰”。自习近平有关文艺
问题的系列讲话发表以来(以下称“系列讲话”),文学
高峰作为“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就目前已有
的成果来看,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围绕“如
何缔造文学高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无疑有
助于我们深化对“文学高峰”精神的认识。
借鉴的视角讨论文学高峰,已发表葛晓音的《唐代文
学高峰的启示》(2017 年11 月10 日)、莫砺锋的
《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2017 年11 月17 日)、
黄天骥的《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从汤显祖“意趣神
色”论谈起》(2017 年11 月24 日)、程正民的《十
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的启示》(2017 年12 月12
日)、郭宏安的《十九世纪法国文学高峰的启示》
(2017 年12 月15 日),以及较早的谢尔·埃斯普马
克的《文
学高峰何以可能》(2015 年5月19 日)、较晚的陈
晓明的《文学高峰一定是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共同创
造出来的》(2018 年9月7日)等。在一些学术期
刊也能见到关于文学高峰的探讨,如汪树东的《文学
的高峰如何铸造——兼谈当前中国文学超越精神的重
建问题》(《文艺评论》2015 年第7期)、李建军的
《一座真正的文学高峰》(《文学自由谈》2017 年第
1期)、张清民的《时代精神与高峰文学作品》(《山
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1期)、张
崇琛的《两座文学高峰间的相通——从〈离骚〉到〈聊
斋〉》(《蒲松龄研究》2018 年第1期)等。当然,
在《人民日报》之外的其他报刊(或网站),也出现
了探讨文学高峰的文章,如聂茂的《文学中心与文学
的《塑造时代新人攀登文学高峰》(中国作家网2018
年9月21 日)等。
从以上成果来看,尽管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
发,对“如何缔造文学高峰”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
整体来看却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因为关于这样几
个核心问题,研究者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阐发,即“到底
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高峰”“文学高峰的表现形态是怎
样的”“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
显然,只有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阐发,才能使我们
形成文学高峰的总体观念,也才能为新时代文学走向
高峰提供理论支持。鉴于此,我们将围绕上述问题展
开论述,以期对“文学高峰”达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认知。
有必要首先澄清“到底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高峰”,
澄清这个问题是我们讨论文学高峰的前提。《现代汉
语词典》中,“高峰”有两个解释,一是“高的山峰”,
二是“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文学高峰”中的“高峰”
明显所用的是比喻义,据此我们可以认定,所谓文学
高峰,即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但这样说却忽
视了两个基本的维度,即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没有
这两个维度作为参照,“最高成就”便无法存在,因为
任何“最高成就”都只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比较而
存
峰,从时间范围来说,指14 世纪至16 世纪,而从空
间
范围来说,指欧洲(确切地说指西欧),这就可以厘
定,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文学高峰,是指14 世纪至
16 世纪在欧洲取得的最高文学成就。这样,我们便可
重新认定文学高峰的内涵:所谓文学高峰,即特定时
空范围内所取得的最高文学成就。所有的文学高峰都
是由作家作品作为支撑的,进一步说,在每一个文学
高峰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家立于峰巅,仍以欧洲文艺复
兴这个文学高峰而论,在意大利出现了“三杰”(即但
丁、比特拉克和薄伽丘),在法国出现了拉伯雷、龙
沙和杜贝莱,在英国出现了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
在西班牙出现了塞万提斯和维加,他们以及其他作家
的创作共同缔造了一个高峰,而立于峰巅的作家是莎
士比亚。从欧洲文艺复兴这个文学高峰还可得知,文
学高峰不是一个作家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由众多有着
杰出文学成就的作家共同形成的,他们的作品具有不
可替代性,而且其影响超越了特定的时空,成为某种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后世作家提供源源
不断的精神滋养。基于此,我们可对文学高峰的内涵
予以补充了:所谓文学高峰,即特定时空范围内由众
多作家共同创造的能够为后世作家提供精神滋养的最
文学事实为依据而进行的界定。概念的界定只是一个
方面,要形成总体观念,还需对其表现形态进行归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对古
希腊文学做过这样的判断,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
“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
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它们显示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而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是同“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
不能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古希腊文学是公认的西方
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根据马克思
的论断,这个文学高峰时期所出现的作品,有这样几个
特征:其一,这些作品形成了各自的规范,并且是高不
可及的范本;其二,它们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而且
是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其三,它们全面深刻地反映
了某个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
性,而这个社会阶段既定的条件不可能重现。该如何
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规范”与“高不可及的范本”?我们
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以“体裁”的形式存在的,如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就分属于不同的体裁,马
克思所说的“规范”,应该是从体裁的意义上而言的,
以“神话”这种体裁而言,古希腊神话形成了神话创作
的范本。这就是说,对某种文学体裁的美学潜质的极
致展现,可视为文学高峰的一个表现形态。在中国文
学史上,也曾出现过多个文学高峰,唐代文学是分外
耀眼的一个。
文学高峰中涌现的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不
同时代、不同国家乃至不同民族的读者,都能从中感
受到来自精神、情感或心理层面的力量,换句话说,
高峰作品是超越性的、人类性的、世界性的,故可将“永
久的艺术魅力”看作是文学高峰的另一个表现形态。我
们以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例来观察文学高峰这个表现形
态。莎士比亚的剧作创作于四百多年前已开始文化之
旅,从法国、德国到欧洲各国,进入十九世纪,逐渐
走出欧洲,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播,到今天形成了全球
文化现象。“莎士比亚似乎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轻易
地穿越数百年的时空,很自然地进入世界当下话题的
讨论。”莎士比亚剧作的魅力,在于读者无论是面对
人生困境、社会问题还是精神危机,几乎都能从他的
作品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别林斯基才会这样评价:
莎士比亚的剧作“包含着人类的一切现时,人类的一切
过去和将来”。
文化中生活和创作的,创造文学高峰的作家也不例外,
他们能取得某个阶段最高的文学成就,恰在于他们对
置身其中的时代、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深度把握,
他们的创作因此是现实的、历史的,如马克思所说,
他们的所有创作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阶段”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但他们又是思想着的作家,是力图解决社
会问题的作家,也是为民众谋未来的作家,由于思想
高度与创作高度的与众不同,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全面
深刻地反映某个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他们的创作因此成为特定社会阶段的全景式再现,成
为那个一去不复返的社会阶段的审美存在。这就形成
了文学高峰的第三个表现形态,即全面深刻地反映某
个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关于这个形态
特征,我们可以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加以说明。巴
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高峰中立于峰巅的作家,
他的《人间喜剧》全方位地展现了从拿破仑帝国、复
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个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的全貌,作
品着力呈现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必然趋势,也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避免的弊病,作品中出
场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达两千多
个,由于展现的历史视野之宏阔、生活场景之丰富、
《人间喜剧》立足于法国社会,而其视野又超越了这
个特定的时空,贯穿着对人类历史的哲学思考,因此
能够全面深刻地反映这个特定时空的本质属性与非本
质属性。
现在我们可对“什么是文学高峰”与“文学高峰的表现
形态”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归纳了。所谓文学高峰,指
特定时空范围内由众多作家共同创造的能够为后世作
家提供精神滋养的最高文学成就。文学高峰的表现形
态有三:在文学体裁方面形成了规范,而且是高不可
及的范本;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全面深
刻地反映了某个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文学高峰的认定,主要的参
照标准是时间性与空间性,但这里需要作辩证的理解。
一是指在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社会阶段取得的最高文
学成就,其比较范围相对较小,这时的文学高峰是暂
时性的;二是当时过境迁,此前的文学高峰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阶段,仍能显示出高峰的意义,
也就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样的文学高峰就
是长久性的了。中外文学史上,都出现过无数短暂的
文学高峰,它们却无法走出既定的时空范围,因而成
为昨日黄花。相反,那些长久性的文学高峰,具有穿
体裁、美学价值还是社会认识方面,都能不断给后世
以启示。我们所论述的文学高峰的表现形态,正是从
“长久性”的意义上而言的。
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学风范如何形成
摘要:
展开>>
收起<<
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一、文学高峰:理论探讨与表现形态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作家的创作弱化了对现实的敏感度,失去了内在的骨力和张力,淡化了人民性传统与大众化走向,这样的文学,最终失去的是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由此导致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有高原”而“缺高峰”。自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